數位資產:開發者和玩家共享的信念
dapdap區塊鏈/張詠晴編譯
2019-01-14 10:45

 

2017年11月底,加拿大Axiom Zen工作室推出了《Crypto Kitties》,彼時恰逢區塊鏈項目遍地開花,數位貨幣價格節節攀高之際,很多區塊鏈圈內人士以在朋友圈中曬自己高價購買的創世貓為榮,創世貓的交易價不斷刷新,最高創造出超過200萬人民幣的價格。

 

一石激起千層浪,幾個月時間,各種東施效顰的寵物遊戲爭相出爐,好不熱鬧。區塊鏈遊戲開發者也將遊戲中的寵物、土地或者材料以特定價格進行向玩家進行出售,以籌集開發資金。這種做法在區塊鏈市場不斷升溫時可以奏效,但近來不少的區塊鏈遊戲預售卻時常遭遇滑鐵盧。開發者理所當然的將其歸咎為市場太冷清,「冬天韭菜被割完了。」

 

所有物品的價格取決於買賣雙方的博弈,參與博弈的人越多,價格越接近真實。價格取決於購買者的個人主觀的需求而非生產者的客觀成本。同樣是100萬,兩個人的選擇大相徑庭:甲可能願意拿來買房子,乙願意打賞給女主播。甲、乙雙方內心可能都覺得對方錢花錯了地方,但其實甲乙的決策都經過了充分的考量。

 

那麼回歸到區塊鏈遊戲上:遊戲開發者是不是認同區塊鏈遊戲的價值呢?遊戲開發者為遊戲玩家描繪的烏托邦,玩家是否願意相信?遊戲玩法規則和區塊鏈如何進行巧妙結合?遊戲開發者所設定的遊戲物品的價格,自己內部團隊的成員願不願意購買?遊戲開發者能不能克服困難完成里程碑開發?遊戲開發者有沒有意識和玩家共同推動社群的發展?

 

以比特幣舉例:2008年,中本聰發明了比特幣,當時的價格無限趨近於零。到了2010年,比特幣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有了價格認同:10000個比特幣等於2個Papa John’s的披薩,之後有越來越多的人購買比特幣、使用比特幣,強化他作為數位貨幣(資產)的認知,不斷的累積著社群對比特幣作為資產的信念。

 

2018年夏天,幾乎所有的區塊鏈遊戲開發者仍然一廂情願地將自己的遊戲物品以天價預售,但不可避免的鎩羽而歸。這再一次讓我們認識到單純上鏈的遊戲物品不能稱為數位資產,遊戲數位資產的價格也不是由開發者單方面決定的,遊戲數位資產本質上基於開發者和無數玩家一起共享的信念。不存在沒有玩家認同的遊戲數位資產,正如不存在沒有人玩的遊戲是好遊戲。 

 

遊戲開發者和玩家的相互認同,是遊戲資產價格的形成基礎。古話說先做朋友,再談生意,這個道理在這裡也是適用的。先做玩家社群認同,才有遊戲資產的存在。

 

筆者作為區塊鏈產業實踐者,這半年與來自中國、瑞士、阿根廷、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越南等地的區塊鏈遊戲開發者不斷分享這個觀點,初期響應者寥寥,最近逐漸開始獲得部分開發者的理解和認同。而近期據筆者觀察,中外市場上出現的部分遊戲項目,都在著力於轉化傳統遊戲玩家,透過培養遊戲玩家社群這種「緩慢」的思路,去培養玩家對遊戲資產的認知和信念。筆者認為這種嘗試是富有意義的,並希望這種探索能夠拋磚引玉,有更多的開發團隊加入其中。

 

今年恰逢比特幣誕生10週年。由比特幣開啟的人類數位貨幣實驗,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考驗,區塊鏈經歷了過去一年的喧囂之後,同樣遭遇到了新一輪的質疑。而區塊鏈遊戲很可能成為區塊鏈落地的突破點,此時,區塊鏈遊戲任何的試驗和探索都將顯得更為迫切,它對區塊鏈產業發展將帶來至關重要的全局意義。

 

相信未來,畢竟,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當然,沒有哪個春天不會到來。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遊戲:遊戲道具何以搖身變成數字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