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以太,敗也以太
Dovey Wan/張詠晴編譯
2019-03-26 08:10

 

以太坊在願景上直奔了人類組織的哲學核心_協作的典範。智慧合約的概念的提出,其實是把2014年的「數據庫」和「帳本」服務普遍化了,普遍化到了一個完全不懂技術的人也可以產生美好想像的程度。

 

以太的基本面更多是在價格爆發之後才有了加速的推進,這個是與傳統互聯網標的不一樣的「次級市場推進效果」。一般互聯網標的往往是透過產品吸收了現有市場的需求真空,將需求轉化為自己的營收,進而體現到股價上,加之利潤的重複投資,甚至很長時間在報表上都無法體現出來對市場價值的捕捉(value capture)。在2017年的價格爆發後,以太網路的使用率、開發速度、開發者教育、市場認知都被全方位推進。

 

敗也以太

 

以太是產業的少有的Golden Boy,承載了無數人的希望。但是Golden Boy的一個巨大風險就是傷仲永,誰叫預期是魔鬼。

 

許多人詬病的不夠高性能,不夠scalable,節點過於臃腫等等技術設計問題其實都不足以對以太照成致命的威脅。從宏觀設計來看,$ETH作為以太坊原生的貨幣的必要性,以及切換到PoS後的系統安全性都可以是兩個硬傷。

 

Bitcoin核心開發者Jeremy Rubin曾經在他的檄文「ETH歸零不可避免」中詳細闡述了$ETH在以太系統中的非必要性,關於經濟設計的硬傷我這裡就不在重複細說了。

 

簡單概括來說就是:以太坊區塊鏈像是一個共享的汽車,Gas的多少決定了你車可以開多遠。但是這個Gas可以是汽油,可以是柴油,可以是ETH,可以不是ETH。由應用來決定本身合約需要支付的礦工手續費,才是最合理,且經濟的設計。

 

PoS的硬傷在以太的PoS設計最終敲定之前,也還能緩口氣暫時放一邊。以太如今的阿基里斯之踝,於外於內,都危機四現。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成也以太,敗也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