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是「數位黃金」?高盛不認同:反倒更像銅的替代品
財聯社-瀟湘 / 區塊鏈資訊 / 何渝婷編譯
2021-06-02 15:56

儘管不少幣圈的簇擁,常常將比特幣等加密貨幣譽為「數位黃金」,不過在高盛(Goldman Sachs)大宗商品研究全球主管Jeff Currie看來,在避險通脹方面,加密貨幣更像是銅而非黃金的替代品。

目前,隨著全球經濟從新冠疫情危機中逐步復甦,通脹數據正不斷攀升,尤其是各國央行的超常規寬鬆政策,導致多個領域正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

美國聯準會上週五公布的核心PCE物價數據,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了3.1%,遠超聯準會2%的通脹目標。

再通脹交易在今年的興起,引發了一系列關聯資產的波動。而其中,黃金和加密貨幣的表現無疑尤為受到矚目。這兩者曾幾何時都曾被視作避險物價上漲的工具,加密貨幣多頭更是一度宣稱比特幣是黃金的替代品。

不過兩者年內的走勢顯然毫無相似之處。黃金價格在一季度雖表現萎靡,但自4月初以來已上漲了近200美元,目前處於四個月高位附近,受美元走軟和通脹預期上升導致需求增加的推動。而與此同時,加密貨幣年內雖大幅飆漲,近期卻顯露出了頹勢。以比特幣為例,儘管其年內迄今漲幅仍超過25%,但在過去三個月的跌幅卻也達到了逾25%。

從某種程度上來比較,比特幣的走勢倒是更為和銅價相像,後者也是在5月中旬飆升至歷史高位,隨後在接近月底時大幅下跌。

從通脹邏輯上看比特幣更像銅

通常而言,避險通脹的目的,是保護投資者免受物價上漲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影響。而高盛的Currie認為,投資者還可以將此進一步細分,這或許能夠證明為什麼不應將加密貨幣視為黃金的替代品,反而其更像是銅的替代品。

Currie表示,「你可以好好觀察下比特幣和銅之間的相關性,或者風險偏好指標和比特幣之間的關聯性,比特幣已經有了十餘年的歷史,其絕對是一種風險資產(risk-on)。比特幣和銅都是逐險型的通脹避險工具,而黃金則被視為避險資產(risk off)。

Currie進一步指出,「通脹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良好的通脹是需求拉動的結果,這時人們往往會用比特幣、銅和石油進行避險。」

「而黃金避險的則是惡性通脹。當前市場供應正在減少,主要集中在晶片、大宗商品和其他類型原材料的短缺。這就是人們眼下為何會想用黃金作為避險的原因。」

商品比股市更能有效避險通脹

高盛在週一發布的最新報告中還表示,大宗商品總體上仍是投資者規避通脹風險的最佳選擇。

Currie領導的大宗商品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由於股價是對獲利和成長的預估,因此可以很好地避險「預期通脹」。然而一旦通脹預期變得迫在眉睫,以至於央行可能被迫加息,股市就不再像通脹避險工具那樣有用。

報告稱,「大宗商品是現貨資產,不依賴於遠期成長率,而是依賴於相對於當前供應水平的需求水平。因此大宗商品可以避險短期的意外通脹,這往往會在商業週期後期總需求超過供給時產生。」

本文為巴比特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加密貨幣是「數字黃金」?高盛不認同:反倒更像銅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