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去中心化有關係?大家常說的Web 3.0究竟是什麼?
區塊鏈資訊/來源:量子鏈,作者:鄭義/張詠晴編譯
2019-09-05 11:20

 

自比特幣誕生以來,已經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區塊鏈和數位貨幣的概念已經被大家所熟知。如今,業內開始頻繁提及Web 3.0的概念,但關於Web 3.0到底是什麼,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

 

資訊

 

「資訊交流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人類既是資訊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資訊交流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資訊交流的手段十分有限。人們只能當面走到一起,或者透過書信的方式進行交流。以獲取知識為例:教師教書、學生聽講、學生提問、老師解答。學生透過和老師資訊交流,獲取了新知識。以商品交易為例:貨比三家、討價還價、達成一致、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買家和賣家透過資訊交流,完成了交易。

 

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資訊的持久、隱私、防篡改等特性都難以保證。

 

互聯網的出現,大大提升了資訊交流的效率和質量。

 

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變成了搜尋引擎、知乎、Wiki、線上課程。任何問題,只要在電腦或手機上輕鬆點擊,答案就立即以圖片、文字、影片的方式返回給你。

 

人們進行交易的方式,也變成了淘寶瀏覽、支付寶支付、快遞送貨、確認收貨的流程。足不出戶,遍覽天下商品,買東西變得十分便捷。

 

互聯網進化史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會反作用於生產力」

 

圖1:Web 1.0和Web 2.0,單向和雙向的資訊流動

 

  • 單向流動的Web 1.0

 

互聯網的最早期是Web 1.0的模式。彼時,資訊只能從Server向Client單向流動。網站對於所有用戶來說,是只讀的。

 

Web 1.0的典型應用包括網址導航、入口網站等。我們有幸找到了知名網址導航Hao123在2011年的頁面截圖,來幫助我們回顧Web 1.0的歷史,如下圖。可以看到,網站的所有資訊都以靜態的方式呈現在網頁上供用戶瀏覽。當時崛起的中國四大入口網站,新浪、網易、搜狐、騰訊,都位於網頁上方的最顯眼位置。這也可以看出,在2011年,Web 1.0的應用佔據著市場的主導位置。

 

圖2:2011年的Hao123截圖,Web 1.0的網站佔據主流(圖片來自百度知道)Web 1.0模式下,生產關係是簡單的生產者/消費者模式。Server負責生產資訊:網址導航收集網址,入口網站撰寫新聞,都是生產資訊的過程。Client負責消費資訊:點擊網站連結跳轉,閱讀新聞,都是消費資訊的過程。

 

  • 雙向互動的Web 2.0

 

不過,單向的資訊流動儼然無法滿足資訊交流的需求。經過PHP、Java等網站後端技術以及Ajax、JavaScript等網站前端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很快進入了Web 2.0時代。這時,資訊能在Server和Client之間雙向流動。網站對於用戶而言具有了可讀寫性。

 

Web 2.0就此產生了大量的應用。時至今日,我們日常使用的絕大多數應用都是工作在Web 2.0的模式下。其應用主要包含兩大類,讓我們以今天Hao123的頁面截圖為例介紹如下:

 

  1. Server提供工具,Client與Server進行資訊交互從而使用工具。典型的應用有搜尋引擎、聊天工具、支付工具、網路遊戲等。例如圖中的百度、百度地圖、12306都是屬於這一類。
  2. Server提供平台,Client可以透過平台上傳資訊、獲取資訊、進行用戶間的交流等。典型的應用包括社交網路、電商平台等。例如圖中的淘寶網、京東商城、58同城、知乎都屬於這一類。

 

圖3:2019年的Hao123截圖,Web 2.0的網站佔據主流Web 2.0的生產關係和Web 1.0相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首先,Server提供給Client的不再僅僅是資訊,而是包括計算、儲存、交易甚至物流等在內的各種服務。其次,Client必須和Server進行資訊的交互,才能使用Server提供的服務。最後,Server提供的資訊不僅可以由自己生產,還可以來自於Client的上傳。Web 2.0的產生和發展很好地印證了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兩個重要觀點: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隨著互聯網上生產的資訊量不斷增加,Web 1.0已經無法滿足生產力的需求,Web 2.0應運而生。例如當時,隨著網站的不斷增加,基礎的網址導航已經無法滿足海量網站的檢索需求,所以才產生了搜尋引擎。又譬如阿里巴巴最開始的模式是企業黃頁,但隨著企業和商品的不斷增加,其逐漸演化為了電商平台。

 

2. 生產關係會反作用於生產力。Web 2.0改變了互聯網節點間的生產關係後,Client具備了資訊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這進一步激發了Client生產資訊的能力和意願。在這樣的環境下,先是產生了BBS、社交網路等以UGC(用戶生產內容)為主的平台,又迎來了直播、短影片等以PGC(專業生產內容)為主的應用。互聯網上的資訊量和資訊種類進一步得到提升。

 

但正是隨著資訊量和資訊種類的進一步提升,Web 2.0的瓶頸也體現了出來——即Server的中心化問題。在Web 2.0這種Client/Server的模式下,Server成為了資訊的「中介」:所有的資訊都會經過Server,部分會儲存在Server。那我們是否可以完全信任Server會正確地、合適地、如約地處理這些資訊呢?

 

表

表1:Server中心化帶來的信任危機答案顯然是否定的,Server的中心化問題正是Web 2.0模式難以逾越的障礙。只有改變互聯網節點之間的生產關係,讓資訊不再經過中心化的Server,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 去中心化的Web 3.0

 

在這樣的背景下,Web 3.0的概念逐漸顯露了出來。Web 3.0的核心思想是去中心化,也叫做P2P(Peer-To-Peer)。在Web 3.0的模式下,節點之間透過直接的連接來交流資訊,而不再需要中心化的Server。所有節點都是對等的關係,不區分Client和Server,而是統一稱之為Peer。Peer需要遵守特定的計算、儲存、網路等協議,來連接其他Peer從而加入到去中心化應用中,並提供一定的計算、儲存、頻寬等資源來維持應用的運行。

 

誤解1:語義網路(Semantic Web)、人工智慧(AI)等技術是Web 3.0。分析:這些技術可以看做是生產工具的進步。它們提升了人們生產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但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生產關係,所以不能被認為是Web 3.0。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從Web 3.0思考如何投資互聯網、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下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