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比特幣狂跌,區塊鏈的學術圈正在興起!
硅谷密探/張詠晴編譯
2018-11-20 14:40

 

這兩年,區塊鏈的學術圈正在興起,有越來越多的頂尖菁英開始探索這一塊技術領域,他們也獲得了工業界的認可和支持。

 

麻省理工大學的 Media Lab 早在 2015 年就正式成立了 DCI(Digital Currency Initiative,數位貨幣計劃)。DCI 就是一個工業界反哺學術圈的典型例子:在 DCI 的研發實驗室,比特幣核心開發者 Wladimir van der Laan 和 Cory Fields,還有閃電網路白皮書的作者之一 Tadge Dryja,都是他們的重要成員。

 

事實上,得益於高校的人才聚集和良好的研討氛圍,工業界也有著新的突破。

 

比如一直在潛心研究閃電網路的 Tadge Dryja,就把他的研究帶進了 Media Lab。今年夏天,DCI 實驗室開始測試比特幣閃電網路的智慧合約功能。這一智慧合約既能實現隱私性,又具備可擴展性,off-chain 的解決方案,將極大提升比特幣網路的效率。實驗室也就此發表了相關學術論文,內容從深層次的匿名算法,到上層的區塊鏈技術用例,對工業界有著非常大的啓發作用。

 

而在美國西海岸,史丹佛大學也於今年正式成立了區塊鏈研究中心CBR,其贊助支持者包括以太坊基金會、Dfinity、OmiseGO、Polychain 等業界頂尖項目及投資機構。區塊鏈學術圈正在獲得進一步的壯大。

 

當然,在區塊鏈領域,工業界與學術圈的交融具有兩面性。除了以上工業界反哺學術圈的例子,我們也能看到,有越來越多的學術人才開始踏入工業界:

 

MIT 教授、圖靈獎得主 Sivio Micali 教授主導創立了 Algorand 區塊鏈協議,得益於其在隨機算法、安全協議和機制設計等方面的研究,Algorand 旨在改善比特幣現有問題,形成一個低能耗、民主化、分叉機率低的區塊鏈。

 

史丹佛區塊鏈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之一 David Mazières 教授,則擔任了區塊鏈項目 Stellar 的首席科學家,他也在每年一度於聖芭芭拉舉行的密碼學會議上,分享了他關於 Stellar 共識機制的學術研究。

 

另外,耶魯大學電腦科學系主任邵中教授,與哥倫比亞大學的顧榮輝教授,聯合創立了區塊鏈安全公司 CertiK,將形式化驗證的數學方法,很好地運用在了區塊鏈的代碼驗證上面。目前在區塊鏈安全領域,不論是在融資還是落地方面,CertiK 都處於領先地位。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 Dawn Song 教授,長期研究與構建電腦安全和隱私技術,並且主導創立了致力於構建在區塊鏈上的隱私優先雲端運算平台 Oasis Labs;

 

康乃爾大學的 Elaine Shi 教授,也是區塊鏈項目 Thunder Token 的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共識算法的研究;

 

在剛剛過去的以太坊開發者峰會 DevCon4 上,康乃爾大學的 Emin Gün Sirer 教授,也和大家分享了關於他主導的項目 Avalanche 的一些細節,後者是一個全新的高吞吐量、低延時、具備智慧合約的區塊鏈。

 

「教授創業」 在過去並不多見,但在區塊鏈領域,由於其技術難、研究開發成本高等特性,透過學術與工業的結合,或許是個快速突破的路徑。而區塊鏈領域特有的媒體關注度,資本的熱度,也都有利於科研人員獲得更合理的價值回報。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幣圈寒冬,學術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