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疊!BTC與密碼龐克的思想之間具有強烈連結
通證通研究院/張詠晴編譯
2018-12-25 08:55

 

密碼龐克運動發起人提摩西·梅和艾瑞克‧休斯,首次使網路個人隱私權和加密安那其主義(Anarchism)的思想廣為人知。

 

早在1970s,李維斯特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利用密碼學保護電子郵件收發雙方的隱私權。然而,當時這一議題僅限於小範圍討論。

 

1992年,提摩西·梅創建了密碼龐克列表。這一列表使得全球的密碼學家、哲學家、數學家,可以共同討論那些用於保護網路時代個人隱私權的技術。

 

梅與休斯號召了一批資訊技術,數學和哲學等方面的專業人士,發起了致力於利用密碼學保護個人隱私的密碼龐克運動。在休斯起草並發布的密碼龐克宣言中,除了傳達了個人隱私應該得到保護的思想外,也預言了匿名網路、匿名郵件、數位貨幣的誕生。

 

1993年,艾瑞克‧休斯發布《密碼龐克宣言》,他主張用密碼學的技術,在互聯網時代保護個體的隱私。文中指出,個人隱私應該受到保護,隱私權是一種基本的權利。

 

休斯在文中提到「我們不能奢望巨型企業、或者其他組織出於他們的仁慈來授予我們隱私權。侵犯我們的隱私會對他們有利,並且我們應該認為他們確實會這麼做。」可見,密碼龐克對於巨型企業有著天生的不信任感。

 

在密碼龐克運動的初期,梅和休斯一定程度上擔任了密碼龐克意見領袖一職。他們的思想對密碼龐克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TC系統採用的大量技術來自於密碼龐克運動

 

1977年,李維斯特發明了RSA加密技術,這是第一款公之於眾的非對稱加密技術,這一技術的理論保證了BTC帳戶的安全性。

 

此時,距離世界上第一封電子郵件發出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電子郵件已經獲得了大量的用戶。與紙質郵件的時代不同,由於電子郵件沒有實體,只是電子檔案,而電子檔案很可能會被偽造,郵件也可能會被惡意第三人截取。

 

李維斯特等人為了維持紙質郵件時代的狀態(即郵件上有不能被偽造的簽名,信封中的信件只會被指定的人閱讀)共同獨立開發出了公鑰加密技術。至此,公鑰加密技術不再是軍方獨有的技術。公鑰加密技術得以在電腦和互聯網的時代,從那些對數據飢渴的公司手裡,保護個人的隱私。

 

1991年,哈勃在他的論文《How to Time-Stamp aDigital Document》中提出了時間戳伺服器技術,這一技術使BTC系統的不可篡改性得到的保證。

 

時間戳伺服器技術給出了為電子文件貼上標記的方法,有了這一方法,我們就能知道某一文件被修改的時間。

 

中本聰在白皮書中提到「時間戳伺服器透過對以區塊(block)形式存在的一組數據實施隨機散列而加上時間戳,並將該隨機散列進行廣播。顯然,該時間戳能夠證實特定數據必然於某特定時間是的確存在的,因為只有在該時刻存在了,才能獲取相應的隨機散列值。每個時間戳應當將前一個時間戳納入其隨機散列值中,每一個隨後的時間戳都對之前的一個時間戳進行增強(reinforcing),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鏈條(Chain)。」任何人都無法篡改已經存在的區塊以及其中存在的資訊。區塊鏈的概念正式誕生。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BTC的淵源:密碼朋克——區塊鏈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