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究竟是輿論製造的噱頭,還是確有其事?
區塊鏈藍海-淘氣包 / 何渝婷編譯
2018-10-29 10:50

這次,STO比ICO來勢更加凶猛,堪稱是IPO的升級。究竟是輿論製造的噱頭,還是確有其事?

 

在STO的概念中,有兩個重量級的詞,一個是證券型,一個是通證。從證券型來看,這說明STO募資到的資產不單單侷限於數位資產,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有形資產,比如房產、黃金、有價值的藝術品、收藏品等等。

 

這和一家企業的股權募資,顯得有趣的多。甚至可以說,將我們生活中所有的有形資產,轉變成以數位化形式存在的證券型資產。顯然,這會對整個金融市場帶來一場巨大的變革,也是打開了人人可以參與投資的金融大門。

 

就拿炒房的那一波投資者來說,前幾年買了一處城市中心的房產,現在已經漲了不知道多少倍了,可是,畢竟是固定資產,要嘛你盯著這個房子不動,要嘛你出租,收取部分租金。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能夠讓你賺錢收益的地方。

 

但是,STO如果應用到房產上面,一處房產就是數位化的證券型資產,一方面,可以有很多投資者們為你分擔貸款壓力,另一方面,它還可以帶來額外的投資收益,如同公司發展之後,每年給股東的分紅。

 

我們再從通證的角度來講,從區塊鏈爆發的元年開始,「通證」就成為了頗受歡迎的熱門詞彙。這一熱門也是讓很多人進行了多番揣測,有的人說通證就是代幣,有的人說通證就是令牌,最具有區塊鏈價值的解釋:通證是一種權益證明。

 

通證的意義,不是發行某個代幣,讓其流通,更多的是,在這個市場也好、應用場景中也好,都能發揮出擁有者的權益作用。比如身份的證明、學歷的證明等等,這些都是擁有者的權益證明,而不是侷限於一枚數位資產。

 

通證對於區塊鏈社群的維護能發揮其重要作用。這就像人們經常拿「園丁」比喻著教師這種職業,是希望他們能夠栽培孩子,培育祖國的下一代。實際上,我們也是拿「通證」來督促參與者的行為,希望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權益作用,來維護整個生態的平衡。

 

因此,當廣大的區塊鏈愛好者聽聞STO結合了證券型和通證,阻止了之前ICO的融資亂象,也打開了區塊鏈世界裡的IPO,這彷彿是迎來了區塊鏈世界的曙光。

 

如何實現STO的價值?

 

從更多理性投資者的角度來看,STO受到關注的火熱程度,並沒有扭轉區塊鏈目前的發展困局,只是誕生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其技術發展尚未成形,也並沒有被廣泛的金融市場所認可。

 

那麼,被這麼多人看好的STO,究竟從那些方面做整體佈局,才能實現其價值意義呢?這需要好好思考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1)證券型對很多區塊鏈項目來講,是一個門檻。一旦選擇證券型也就意味著,該項目的發展處於時刻被監管的狀態裡。但是,全球區塊鏈發展一直都在無監管的情況下,野蠻生長,再加上各國法律法規的不同,對區塊鏈持有的態度不同,其發展規劃也不同。

 

因此,STO受到大量追捧的背後,我們得看清當前的形勢不太樂觀。想要在全球範圍內實現STO的價值,必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2)STO對於初創型公司的孵化過快,價格波動大是否會影響整個金融市場?這是投資者們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由於STO結合了ICO、IPO的融資優勢,對於初創型的公司,能夠給予最大的資金扶持,可企業發展的產品也好、項目也好,能跟上這個孵化速度嗎?

 

據相關報導,不少初創型公司在五年之內就倒閉了,STO的出現,可以讓一家普通的初創型公司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股權、分紅、生態體系等等,都還沒有達到上市公司的標準,這樣迅速膨脹起來的經濟泡沫,能堅持多久?

 

(3)如何評判投資者身份?正如本文在介紹STO的概念時,提到人人都能參與投資,這人人中,也包括了隨時拿著錢捲鋪走人的投資者,即便是STO打著合法合規的旗號,卻並沒有對投資者進行評判的標準,只是打開了投資者們的投資通道。

 

這樣一來,造成投資者虧損事件依然會成為屢見不鮮的新聞,和現在維權事件相比,本身就毫無差別。而我們所需要的區塊鏈投資市場,並不是賺快錢立刻暴富,更多的是穩定、持續的產出價值。

 

對於尚處於發展早期的STO來說,我們並不能妄下定論,也不能太過憧憬。

 

尤其是在區塊鏈圈子裡待得久的投資大佬們,都知道圈子裡需要新鮮的詞彙,來時時撞擊一下區塊鏈追捧者的熱情;在區塊鏈圈子裡待久的老韭菜們,也都知道,這一次STO紅了,下一次搞不好又出現個BTO、UTO......無限的想像力,加上無數次幻想財富降臨的精彩瞬間。

 

我也是區塊鏈的信仰者,但我就想靜靜的搬著小板凳,等哪天,身邊的人告訴我,他們不炒幣了,區塊鏈技術應用到我們生活了,超越了互聯網的種種應用時,那才算得上是撥開雲霧見青天。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STO成為區塊鏈新「網紅」,是輿論的產物還是通證時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