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區塊鏈能迎來真正的「成功」嗎?
楊驛昉/張詠晴編譯
2019-02-01 08:35

 

透過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切實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提升企業的營運效率,以節省的成本或增加的收益作為區塊鏈企業的營收來源。一方面,從降低成本的角度,區塊鏈可以降低資訊的信任門檻,節省原本為了數據確權、盡職調查、存證等支付的成本。

 

首先,區塊鏈可以減少多方記錄校驗成本。數據記錄的一致性是最基本且傳統的資訊交流要求,資訊系統的出現正是為了提升數據記錄的一致性和處理效率。傳統的中心化資訊系統透過訊息中介收集相關數據並進行統一處理。但這一模式中,訊息中介的可靠性、客觀性、獨立性和安全性難以保障。區塊鏈系統透過唯一且一致得全局同步數據記錄,來突破全局多副本的數據儲存模式導致的複雜低效的瓶頸。

 

其次,區塊鏈能夠簡化資訊傳播流程,降低資訊傳播成本。訊息和數據公開的成本包括系統建設成本、資訊維護成本以及官方確認發布需要投入的成本。區塊鏈多方參與共識特性使得區塊鏈上的訊息在被確認生效的過程中,就完成了訊息公示過程,既節省了訊息公示的成本,也節省了訊息確認的成本,同時減少了最終記錄出錯的可能性。

 

最後,在應用場景方面,如在跨境支付和資產ABS融資領域,可以透過區塊鏈方案以減少以前必要的第三方中介機構數量及對應開支。此外,在資本市場交易後結算和監管報告這部分也可以進一步省出資金。與銀行一樣,政府記錄,保存和驗證(公民資訊)的核心功能也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基礎實現,從而節約大量行政開支。花旗銀行技術長Amit Varma曾表示,透過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降低供應鏈管理成本70%到80%。

 

另一方面,從提高效率的角度,區塊鏈可以實現高效靈活的多方協作,使得原本需要多方確認的流程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第一,區塊鏈可提高業務關聯方訊息交互流程的效率。區塊鏈「去中介」的特徵指的是透過理清業務邊界、合理設計業務數據權限和控制、增加各方即時校驗等業務環節的方式,將多餘的參與主體、操作環節、權限流程、外部交互進行簡化。對於區塊鏈系統來講,記帳、確權及交易過程完全被整合在一個系統中,大大簡化了傳統交易記帳所涉及的交易系統、清算系統、結算系統等多系統模式,既保證了處理的客觀性、高效性,又使得參與主體可以更透明地監控整個交易過程,便於多方即時發現問題、溝通並解決問題。

 

第二,明確的校驗方法有助於幫助多方快速達成共識。區塊鏈的強大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中明確的校驗方法。有交易需求的節點透過簽名、加密、摘要等處理方式形成有效的全網所有節點都能看懂且能將參與驗證的交易訊息發給其他節點,並由全網節點對其校驗和記錄,最終被全網節點校驗並保留在有效的區塊鏈中。在此過程中,全網參與的節點都有明確的校驗方法,透過檢查區塊鏈的簽名訊息、前面區塊中未花費交易的有效性,任一節點產生的交易訊息都有明確的驗證途徑。

 

第三,相比於傳統的、已頗為成熟的數位化多方協作系統,基於區塊鏈的協作系統更適合於牽涉資金往來、有數據敏感性的場景。例如,流量主與廣告主之間流量變現的分帳,應以哪一方的數據為準一直是老生常談的難題,數據弱勢方往往面臨被「宰割」的風險,而多方協同分布式記帳、智慧合約轉帳的方式可以將解決這一問題的效率成倍提升。

 

另外,銀行基於可信的區塊鏈應付憑證借款,可以把應收帳款在1秒鐘內貼現給企業,這對於資金鍊緊張中小企業來說,帳期這座原本數以月計的「大山」終於消失了。

 

以區塊鏈為企業提質增效作為核心出發點的發展模式,與過去野蠻生長的「發幣->ICO->炒幣價->收割」模式相比,其根本區別在於區塊鏈的自我定位要從「Token的內生價值」向「服務創造價值」轉型。

 

層出不窮的各種區塊鏈大會、社群、媒體,將不再是區塊鏈價值的定義者。區塊鏈項目也需要從過去追求拋頭露面以提升曝光度、關注度和粉絲數,轉而向各個擊破實體經濟的痛點演進。從這一視角出發,意味著區塊鏈本身並不應該成為焦點,而區塊鏈解決了什麼問題才是重要的。

 

或許區塊鏈成功的時候,就是我們已經意識不到區塊鏈存在的時候。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2019年區塊鏈產業發展的「不二法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