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佈局區塊鏈:專注底層技術,加速應用落地
鏈茶館 / 鍾佩慈編譯
2018-10-12 11:30

近日,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提交了允許「行政干預」的區塊鏈專利申請。

 

而這件事,也上了熱搜。

 

阿里集團的區塊鏈專利申請,將允許第三方管理員執行「特殊交易」,像是中止智慧合約或凍結與非法活動有關的帳戶等等。

 

事實上,這項專利只是阿里集團佈局區塊鏈領域的冰山一角。

 

早在2015年,阿里集團就已經成立了「區塊鏈實驗室」,隔年,阿里集團提交了「螞蟻區塊鏈」的商標申請。

 

根據IPRdaily發布的「2018年全球區塊鏈專利企業排行榜」顯示,阿里集團以90項申請專利數量,連續兩年蟬聯冠軍,且今年還比去年增加了41件。

 

32項專利

 

一直以來,阿里集團在區塊鏈領域都比較低調,迄今為止,也未曾發布過區塊鏈白皮書,因此專利內容,就成為了分析阿里集團研究方向的切入點之一。

 

按照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阿里集團已經公布的中國專利共有32件,詳細資訊如下:

 

 

從這些專利內容來看,阿里集團的專利申請時間,集中在2017年以後,而研究方向則更傾向於底層技術的開發,包括共識機制、跨鏈交流、節點通訊等等,幾乎沒有任何與數位貨幣相關的內容。

 

7大研究方向

 

登頂專利榜後,阿里集團加速佈局區塊鏈領域的另一個訊號是,成立區塊鏈實驗室。

 

2018年9月28日,阿里達摩院區塊鏈實驗室官網正式上線。

 

阿里達摩院有7個主要研究方向:

 

  1. 共識協議
  2. 密碼學安全與隱私保護
  3. 區塊鏈技術和可信執行環節
  4. 跨鏈協議
  5. 智慧合約語言與整體安全性分析
  6. 區塊鏈技術與loT結合
  7. 區塊鏈技術與安全多方計算結合

 

無論是申請的32項專利,還是達摩院區塊鏈實驗室的成立,都與阿里集團的7大研究方向相符。

 

阿里佈局區塊鏈的核心,可以歸納為—以聯盟鏈為主,打造一個有自主產權的區塊鏈生產型平台,為特定應用場景落地,並提供技術支持。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一文讀懂阿里區塊鏈佈局:專注底層技術,應用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