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惡性循環!談談未能發力的區塊鏈技術
孫副社長/張詠晴編譯
2019-03-22 16:34

 

可以說,對於教育機構而言,如果想讓消費者對自己的課程產品產生信任,除了努力打造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優質課程、並讓時間對其進行驗證之外,沒有其他方法。而優質課程的研發關鍵,往往又來自於強大的師資。然而問題是:師資質量的保證,是要有雄厚的資金來支撐的_有培訓機構財報顯示,從2013年到2015年,人工成本在教育機構課時價格中佔到了50%左右的比例。堪稱是教育產業最大的一塊支出。

 

如果無法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在當前教育機構較多的情況下,教師很有可能流失到其他企業或者產業,而即便留在原職位,在收入水平難以保證的情況下,也很難有動力去研發有質量的課程。進而形成如下的惡性循環:「教育機構收入不足→招不到好老師→課程質量難以上升→教育機構收入不足……」最終步步走向深淵。

 

而若想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目前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從「招不到好老師」環節入手,大浪淘沙,物色一些產業名聲雖然目前不高、但卻實力強勁的教師,如此一來,便能夠在無需付出過高成本的情況下,也研發製作出較為精良的課程。但這種方式需要很大的隨機成分,畢竟低調有實力、開價又不高的師資其實並不好找。故在本文中,我們對於這一方法不進行過多闡述與考慮。

 

二是從「收入不足」環節入手,透過各種方法來擴充教育機構的收入,總體來看包括兩條途徑:一是直接銷售課程,透過「多銷」來實現「低價」,進而在達到用戶對課程較低價位預期的同時,也能滿足自身的收入需求;二是透過課程銷售來間接盈利,也就是把自己打造為流量入口/信任中介,將流量引導到其他業務上來實現盈利(譬如廣告等),但不管哪一種手段,這種盈利方式都有一個硬性的要求:那就是教育機構方面必須把課程盡可能多的賣出去。

 

如此才能有機會在一段時間內獲得比較高的收入/流量,進而打破業內新生教育機構的惡性循環,最終獲得絕地反擊的可能性,而如果想要做到這一點,教育機構方面需要參考以下幾個要素:

 

微信截图_20190322074720

圖:要打破教育產業的惡性循環,必須要從「師資流失」和「收入下降」兩個環節入手,區塊鏈技術可以為後者些許主力(譬如增強線上課程的安全性),但力度不是太高 

 

首先,擴大教育機構的「輻射半徑」,使得單個校址可以覆蓋更多的客戶群。目前,相當一部分的教育機構仍然是以線下授課為主。由於地理輻射半徑有限,這種方式在獲取同等數量的用戶時,需要投資建設更多的校址,相對來說成本較高,而如果能把相關的課程擴展到線上,便可以擴大輻射的範圍,增加課程被銷售出去更多份的機率。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線上課程並不能對線下課程形成完全替代,這倒不是因為業內所流傳的「線上課程的交互會比線下更少」,畢竟一些在線下難以啟齒的問題,在線上的時候會更容易因為距離感而問出來。

 

主要的問題其實是來自於兩方面,一是在技術層面,包括網路條件在內的硬體限制(譬如錄音檔、影片等),進而導致課程體驗的下降,二是在制度層面,一些課餘課後的交流很難在互聯網上及時完成。因此就目前來說,教育機構如果想要獲得更多、更忠實的學員用戶,需要線上和線下的共同結合、也就是近年來人們常提的O2O。

 

而要做到這一點,教育產業需要以下兩個方面的加持:首先在技術層面上,現有的網路可能需要升級到傳輸條件更好的5G、同時輔以一些配套的數位化技術(例如VR和AR等),如此才能帶給用戶更好的線上體驗;同時在制度層面上,教育機構要搞清楚什麼樣的資訊適合在線上進行交互,而線下又需要做哪些工作作為補充(如同新零售將線下店定位為「前置倉」一樣),如此方能帶給用戶更佳的體驗。而在這一過程中,區塊鏈技術可能會對VR和AR的可靠性進行一些增強,但並沒有證據證明其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對產業進行直接助力。

 

其次,減小課程的顆粒度、降低學員潛在學員的投資門檻。在前面我們曾經提到過,對於教育的投資是一項收益效果不確定、但投入成本卻高度確定的投資,事實上,教育領域的投資不僅成本高度確定,而且金額不菲。

 

舉個例子:部分小語種課程動輒就是上萬元起跳,對於絕大部分支出預算不過幾千的學生族和小資族來說,見到這一數字便立馬望而卻步,但如果是將產品拆分為單價幾百元的單節小顆粒課程,相對來說就會好得多,銷售總業績可能也會比原有的模式更佳,畢竟小額消費時往往都是依靠衝動驅動,一旦金額過高,人便馬上轉入精打細算的高度理性狀態。

 

這就如同一些互聯網音樂流媒體平台,在用戶下載某首歌曲時,只需要付本首歌曲的版權費用便可,但如果要求用戶為這首歌連帶的整個專輯買單,那麼願意付款的人數必然會斷崖式下跌。要做到這一點,教育機構方面實際上只需要在課程產品設計上進行一些改變,至於區塊鏈技術的必要性則不是太高_雖然小顆粒度的課程也更受學員歡迎,而基於區塊鏈的電子積分也有著可無限分割的特性,但課程的顆粒度也不宜設計得太過零碎,譬如說將一節45分鐘的課割裂劃分成10個部分這樣的事情,就是非常沒有必要的。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第二類信任:區塊鏈+教育的折戟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