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對資訊安全的渴求,人們需要區塊鏈!
夏柱海/張詠晴編譯
2018-10-12 13:40

在資訊社會,人類對資訊安全的渴求,恰恰是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的資訊安全,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分散式儲存架構,節點全帳本模式,保證的節點越多,數據儲存的安全性越高;二是多中心化設計的運用,讓想不按規則篡改數據一方,其需要合作的參與方的數量明顯上升,誘發導致東窗事發的機率,也隨之增加;三是採用多方驗證的方式,進一步提升了想要不按規則篡改數據的難度;四是密碼學和數位簽名的巧妙搭配,讓資訊洩露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所有這些,都直接和間接的保證了區塊鏈技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也因為這樣大家才認可區塊鏈的記帳是安全的。

 

人類社會進入國家統治時代,最核心的經濟關係就是交易。但不管是銀行帳戶體系還是區塊鏈技術的密碼學帳戶體系,最終目的都是一致的,這個目的只有一個:從事交易,基於這個帳戶安全的完成交易。

 

背後的邏輯有三個基本要求:

 

  1. 交易應該盡可能不被人為干擾
  2. 要能證明發起者是發起者,接收者是接收者,而不是被篡改或偽裝的
  3. 只有指定的接收者,才能破解被傳遞的數據,否則即使被截獲,也無法破解這些數據

 

區塊鏈智慧合約,就是一套能保證你的合約,能夠在不明顯借助第三方的情況下,順利得到執行的電腦程式。智慧合約不是合約,合約脫離不開法律法規,智慧合約只是一段電腦程式代碼,但智慧合約基本的邏輯就是,如果交易的條件達成,系統將被自動觸發,無法人工干預。如果達不到交易的條件,人工干預也不會被觸發,因而可以降低交易的風險。

 

公鑰和私鑰的巧妙使用是區塊鏈很大的一個創新,公鑰可以公開,相當於自己對外的一個帳戶地址,只有對應的私鑰和公鑰匹配,驗證才能通過,因而公私鑰先天就具備可驗證性。

 

同樣對於價值或訊息的轉移,發送方先使用自己的私鑰進行數位簽名,然後使用接收方的公鑰,對訊息進行加密。接收方先使用發送方的公鑰,對發送方進行身份驗證,同時使用自己的私鑰(也只能用自己的私鑰)解密發送方用接收方的公鑰加密過的訊息。這樣一來,即使訊息被截獲了,沒有私鑰也解不了,極大的保證了訊息的安全。

 

總之,我們堅信:比特幣不是幣,但區塊鏈技術真的是好技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一定要進行良性的引導,發揮它在安全和信任方面的作用,並更好的應用於百姓的生活中。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解讀 | 區塊鏈改變生產關係是謬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