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誕生之後,交易平台將成為唯一金融中介
ZB全球資訊/張詠晴編譯
2019-07-04 15:05

 

Libra 的推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即使從一出生就面臨著監管大錘,但重要的是,Libra 啟發我們去思考未來的金融社會。手握 27 億用戶的 Facebook 更像是握有一支起步槍,全世界的創新者們一定會躍躍欲試,用區塊鏈和數位貨幣來重構我們的社會。

 

以下是幾個「腦洞大開」的設想和推理,有些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實現,有些則可能永遠不可能實現,不過這不影響我們思考未來。 

 

一種央行數位貨幣和 2-3 種穩定幣

 

除了央行數位貨幣之外(可以稱為唯一的 Coin),其他貨幣(Token)之間的競爭,基本上符合海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設想。就看哪種 Token 獲得的共識認可最大,流通價值最廣,就能在無數 Token 的競爭中勝出。

 

我們預測,未來一國之內的貨幣組成,很大可能是一種央行數位貨幣,加上 2-3 種穩定幣。穩定幣以抵押現實資產等方式,在嚴格的監管框架下發行,適用於特定生態系統的支付和價值儲存。之所以是穩定幣,是因為價格波動過大,必然不利用支付。

 

誰有可能是這 2-3 種穩定幣的發行者,若按照目前不變的眼光來看,中國國內就是 BAT 這個級別的玩家。只有手握海量用戶的巨頭,才有可能玩轉生態系統,為穩定幣賦予更多的共識,開發更多生態場景。因此未來的金融貨幣競爭,說到底依然是流量之爭,這就是為什麼 Facebook 急於發布 Libra 的原因之一。

 

比特幣會成為一種「數位文物」

 

剛剛舉行的亞洲區塊鏈峰會上,有「末日博士」之稱的 Nouriel Roubini 堅決聲稱:「比特幣一定會歸零。」從邏輯層面分析,隨著央行數位貨幣的發行,其支付屬性減弱,弱價值支撐的比特幣確實存在歸零的可能性,但我們認為,比特幣更有可能稱為一種收藏品。

 

在藝術收藏品市場,很多字畫文物的實用價值遠遠不值一提,就算加上觀賞價值也不可能經常賣出天價。藝術收藏品的價值同樣是出於共識,這種共識可能是產品背後的故事,可能是大家對於古人的崇拜,或者甚至是某種民族情結,共同支撐了一個高價格

 

比特幣也存在這種可能性,成為一種「數位文物」,全世界有很多人是它的擁躉。由於比特幣具備稀缺性,就算只能用來炒,也會有源源不斷的人進來。比特幣價值歸零的可能性是比較小的,但是價格的漲跌趨勢,會一直保持沒有什麼規律的狀態。

 

交易平台成為唯一金融中介

 

為了調節全社會的儲蓄和投資,我們今天的金融系統存在很多中介機構,包括商業銀行、投資基金、第三方支付等等諸多五花八門的部門,也席捲了不計其數的金融從業人員。這種情況在數位貨幣時代可能會發生改變。

 

這種改變的前提,可能是數位身份和資產上鏈的實現,當我們的學歷、工作、財產、存款等資訊全部寫入區塊鏈,實現全面數據化和 Token 化之後,個人的徵信情況、還款潛力和發展潛力等都可以在系統中體現。

 

未來唯一的金融中介可能是受監管的交易平台,類似於現在中國國內設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兩個機構,人們會在少許幾個交易平台中,實現全部的抵押、借貸、還款、投資、分紅、交易等金融行為,所有合約均寫入智慧合約強制執行,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接入執法機構的資訊系統,實現完全自動化和市場化的資金流動。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由 Libra 展開的幾個腦洞:比特幣會成為一種「數字文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