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經典被51%攻擊之後,他用礦池讓攻擊者付出代價
區塊鏈大本營/phyro-Tomaz Kariz/Guoxi/張詠晴編譯
2019-03-11 15:39

 

眾所周知,在區塊鏈中,只有大部分人受利益(挖礦獎勵等)的驅動表現出誠實行為整個區塊鏈才能正常運行,但如果誠實行為獲益低於欺騙行為,就會有人鋌而走險,如果鋌而走險的人佔據大多數,整個區塊鏈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典型的莫過於 51% 算力攻擊。

 

那麼問題來了,去中心化實現了權力的下放,而下放後權力又該如何制衡保證不作惡?

 

國外大神 Tomaz Kariz 受到礦池的啟發,提出在選擇區塊鏈時將區塊鏈中的「諸侯」礦池作為一個影響因素,引入區塊鏈評分機制以及懲罰機制,獎懲結合從而讓 51% 攻擊的成本更高。

 

那麼,礦池與區塊鏈的選擇如何結合?效果又會怎樣?讓我們跟著大神一探究竟!

 

前段時間,以太坊經典( ETC )區塊鏈遭受了 51% 算力攻擊,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從理論上來說,我認為 51%算力攻擊並不是區塊鏈網路設計的敗筆,但我們是否有辦法讓這些 51% 算力攻擊的攻擊者付出更昂貴的代價?

 

當一個區塊鏈節點客戶端發現同時存在多個區塊鏈時,它必須決定選擇哪個區塊鏈,這時節點客戶端會分別計算每個區塊鏈的評分 chainScore,然後選擇分數最高的區塊鏈。

 

在 PoW 共識的區塊鏈中,選擇區塊鏈的規則通常被稱為「最長鏈規則」,其中區塊鏈的評分 chainScore 等於該區塊鏈上完成工作量的總和。這種根據評分來選擇區塊鏈的好處,在於它是完全客觀的。

 

一個主觀評分的例子是,區塊鏈節點客戶端對區塊鏈的評分標準,不僅根據在該區塊鏈上完成了多少工作量,還考慮到了如果切換到該區塊鏈時將從本地維護的區塊鏈中刪除多少個區塊,即對那些可能需要你更改本地維護區塊鏈的區塊鏈帶有偏見。

 

11

基於將從本地維護區塊鏈中刪除的區塊數量的主觀區塊鏈評分

 

另一個主觀區塊鏈選擇規則的例子是照常計算區塊鏈評分 chainScore,但只有在切換到它需要從本地區塊鏈中刪除的區塊數不超過 20 個時,才切換到這個具有更高評分的區塊鏈(該規則通常被稱為最大化重組覆蓋,max reorg cap)。

 

這個規則不僅會出現「新節點問題」(如上圖所示),而且即使所有節點都運行著相同版本的客戶端程式,它也可能會導致硬分叉。

 

所以我們要避免主觀地對區塊鏈進行評分,因為這樣做我們的區塊鏈選擇邏輯就會很難解釋,並且即使每個客戶端節點都遵循相同的規則,也可能會導致硬分叉。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以太坊經典被51%攻擊之後, 國外大神用礦池讓攻擊者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