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不服務窮人?加密貨幣又能做到嗎?
Michael J Casey / coindesk中文 / 何渝婷編譯
2019-09-23 17:40

作者邁克·凱西(Michael J. Casey),是CoinDesk顧問委員會主席,兼任麻省理工學院數位貨幣項目區塊鏈研究高級顧問。

 

在上周專欄、也是我的第三篇Libra專欄文章中,我提到了這一加密貨幣項目的金融普惠(financial inclusion)目標有個核心困境:不可能同時支持隱私和KYC。

 

本週,我不想討論Libra及其備受爭議的發行方-Facebook。但我想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並不是Libra獨有的。隨著「瞭解客戶」(know-your-customer)規則逐漸滲透到他們的世界,所有試圖擴展窮人金融渠道的加密貨幣初創公司,都將會很難做到辨識和追蹤其服務對象的要求。

 

這一矛盾,源於反洗錢和打擊資助恐怖主義規則(AML-CFT)所包含的嚴厲政策。2001年911恐攻事件之後,反洗錢和打擊資助恐怖主義規則在全球範圍內強化,金融危機後又一次收緊。由於每一家銀行都需要美元,所以各地的KYC規則都傾向於遵循「美國銀行保密法」(U.S. Bank Secrecy Act),和美國金融犯罪執法網路(FinCEN)的指導方針。更多的國際壓力來自政府間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簡稱FATF),該工作組制定了監管標準,各國之間相互施壓,並要求對方遵守。

 

這一系列的規則賦予了執法機構施加嚴厲罰款的權力,將達摩克利斯劍懸在銀行家頭上,逼著他們想辦法避險。銀行合規人員只需提及匯豐銀行(因支持墨西哥販毒洗錢而被罰款19億美元)或渣打銀行(因與伊朗的類似過失而被罰款11億美元),就能說服他們的老闆對客戶進行嚴格辨識與分析。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措施是否有效。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估計,每年洗錢金額仍高達近全球GDP總值的2%至5%,或8000億至2兆美元。如果沒有這些嚴格的規則,金額會不會更高?也許吧!但我們不能通過假設來衡量。

 

犯罪分子仍然有許多機制來轉移資金和躲避制裁。沒錯,有些人使用比特幣——這就是為什麼FATF今年對其所謂的「虛擬資產服務業者」,祭出了更嚴格的規定——但加密貨幣的作用,遠小於法定紙幣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在2015年巴拿馬文件中提及的,各種不可靠的實體,都持續在幫助著不誠實的政客及他們金融機構隱藏身份、掩蓋資金流動。

 

我們所知道的是,這些規則阻礙了金融普惠(financial inclusion)。

 

例如,加勒比政府抱怨它們的經濟正日益遭受「去風險化」(de-risking)的影響,因為更為嚴格的規則,限制了外來投資流向這些島嶼。

 

對較貧窮的國家來說後果更為嚴重,因為這些國家的身份證要嘛不存在,要嘛很容易偽造。在FATF的「高風險轄區」中,外資銀行對當地往來銀行進行嚴格審查,意味著這些國家的企業和個人,獲得本地銀行服務的門檻非常高。這是全球20億人被視為「無銀行帳戶」(unbanked)的一個關鍵原因。

 

當然,這對貧困產生了負面影響,而貧困又助長了犯罪和恐怖主義,這正是AML - CFT面臨的問題。

 

以索馬利亞為例,這個失敗國家的機構,經常被世界上最大的銀行列入黑名單。對於索馬利亞僑民來說,把家人賴以生存的錢通過匯款寄回家,是非常困難和昂貴的。這使貧困永久化,迫使人們進入非法的支付系統,並助長了諸如索馬利亞青年黨這樣的恐怖組織,賴以生存的無監管經濟環境。

 

這是一種負面影響。

 

加密貨幣會是答案嗎?

 

密碼龐克(Cypherpunk)的回答是,管他的政府。人們應該使用比特幣,因為比特幣可以實現點對點的數位支付,而不需要監管實體作為中介。

 

問題在於,隱秘的入口和出口,導致政府監視變得越來越強烈。FATF的新「旅遊規則」提到,應該要求數位貨幣交易所收集資訊,不僅是關於客戶的資訊,也包括客戶的客戶資訊,強制相互交換的資訊共享。這表明數位貨幣交易,將不僅僅受託管錢包之間KYC的影響。一旦交易涉及到交易所的保管結構,加密貨幣也將必須提出KYC報告。

 

去中心化交易所或DEX,提供價格和匹配服務,但不托管客戶的數位貨幣,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最新的FinCEN規則指引,成功地將它們排除在美國受監管貨幣服務業務的範疇之外。

 

然而,加密貨幣倡導組錢幣中心,對FATF對受監管的「虛擬資產服務業者」定義含糊不清表示擔憂,包括如何定義「轉移」資金的實體。模糊會產生不確定性,正如我們在銀行審查官員身上看到的那樣,這種不確定性對風險偏好是有害的。許多律師會建議他們的DEX客戶務必安全保存KYC。

 

另外,由於今年一項新的芬蘭反洗錢法,總部位於赫爾辛基(Helsinki)的LocalBitcoins宣布了新的KYC規則,鑒於人們很難面對面地找到對方,在沒有官方監控的情況下,針對加密貨幣兌換法定貨幣的價格達成一致。

 

無論怎樣,對於發展中國家的人們來說,使用比特幣作為他們的主要計算單位和交換媒介是不切實際的。也許Libra,以網路社群為基礎的穩定機制,可以演變成一種日常支付工具,但正如我們從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在國會的證詞中看到的,該公司支持的項目將需要KYC。

 

底線:窮人需要一個容易取得的法幣入口。

 

監測技術的進展

 

我們回到了起點:金融普惠目標以犧牲政府打擊犯罪為代價。

 

人們可能會認為,各國政府應該將金錢非犯罪化,轉而打擊販毒、軍火交易等實際犯罪,將價值交換權視為一項人權。不過,實現這一點不太可能。

 

那麼,如何避免這種惡性循環呢?答案可能在於區塊鏈技術在追蹤假名帳戶間轉移的能力——儘管不是目前應用的這樣。

 

有一段時間,交易追蹤商(如Elliptic和Chainalysis)曾幫助執法機構追蹤向壞人支付的數位貨幣,並向公司提供嚴格的反洗錢監督審計服務。

 

現在,後繼者如Coral Protocol和CipherTrace,正在利用高科技網路分析和加密保護技術,來幫助企業共享加密貨幣元數據以及標記可疑行為,而不洩露客戶的個人識別資訊或PII。這可能會使企業更容易滿足FATF的旅行規則,並會對風險進行更複雜、更系統的分析。

 

除了KYC規則之外,加密貨幣經濟越來越多地被「機器人」所控制,這是有現實意義的。

 

不過,無論如何都繞不開法律。在入口、出口,必須確認客戶的身份。而且,擁有先進追蹤工具的執法機構一旦下達命令,公司必須打開記錄器並將PII釋放給當局。

 

一種新的心態

 

然而,如果各國政府承認在入口、出口上,確定窮人身份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那會怎麼樣?如果他們接受一個AML模型,將端點視為身份不明的節點,並利用這些新的分析工具,參與管理基於行為、而非身份對網路的訪問?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 - IBM沃森人工智慧實驗室(MIT-IBM Watson AI Lab)與Elliptic合作進行的機器學習與高性能計算方面的研究,可能是一種催化劑。正如實驗室研究員馬克.韋伯(Mark Weber)所描述的那樣,該小組採用了一種稱為「圖形卷積網路」(graph convolutional networks)的方法,以創造更好的資金流取證手段,來應對「複雜的犯罪網路所使用的複雜分層和混淆計劃」,所帶來的挑戰。

 

研究人員繪製了大量比特幣交易數據圖表,並總結出區分非法行為和合法行為的模式。在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他們認為他們的工作,將對金融普惠做出貢獻。

 

也許有一天,企業可能會在不使用傳統KYC的情況下,使用這些工具來控制加密貨幣網路的接入點,確保好人獲得金融服務,但壞人卻得不到,即使他們都沒有提供官方的身份證明。

 

監管機構會同意嗎?在目前的狀態下,似乎並非如此。合規性被用來識別和打擊罪犯,而不是作為控制訪問本身的方式。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監管的趨勢是越來越依賴於國家身份,金融機構對「高風險」窮人的待遇也會越來越保守。

 

加密貨幣合規專家胡安.拉諾斯(Juan Llanos)抱怨說,監管機構「對創新不開放」。他補充說:「只要以政府的身份證作為標準,我們就會有這個問題。任何匿名行為都是有爭議的、不允許的。這是非常不幸的。」

 

儘管如此,FATF最近一輪的討論,確實拋出了一根給創新者的橄欖枝:願意探索「由政府或私營部門提供的數位身份」的潛力。

 

結合「私營部門」方針與Libra白皮書的「便攜式數位身份」(portable digital identity),作為一種金融普惠解決方案,人們至少可以期待金融和科技公司,比如Libra協會的成員,為窮人提供了一種,不再依賴於過時國家身份證明的解決方案。

 

那些將交易視為一項人權的隱私倡導者是不會滿足於這個方案的。

 

但作為一個務實的解決方案,這也許是世界上20億無銀行帳號人的最大希望。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為什麼銀行不服務窮人?加密貨幣又能做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