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通證的進一步思考,讓我們從「權益」談起
蒙特卡洛/張詠晴編譯
2019-05-17 18:19

 

分歧

 

因為對通證經濟很感興趣,所以看過許多跟通證相關的文章,關於通證,目前我聽過三種非常有意思的說法:

 

1、肖風:通證是使用權市場;

2、長鋏:BTM代表了比原鏈的股權(找不到具體出處了,但是我記得是看到過這麼一句話的);

3、孟岩:通證是新東西。是基於經濟激勵的新手段,它可以進行全網範圍、大規模的人類強協作,這是以前人類社會沒有經歷和見識過的東西。

 

單看每句話都有道理,但是其實這三句話中對通證的定義是不相同的,甚至可以說是相反的,這事就有意思了。

 

權益

 

當我們說通證是使用權的時候,具體的意思是通證像商品一樣,可以實現某個功能,這個商品的價格主要受市場供需的影響。

 

當我們說通證是股權的時候,具體的意思是通證與傳統的股票、股權一樣,背後有非常豐富的權益,比如說分紅權、投票權,這時通證的價格主要受金融市場的影響。

 

當我們說通證是一種創新的時候,說它是大規模協作的工具,代表著新的生產關係的時候,我們其實是說它不同於傳統的使用權和股權,它是過去沒有的東西,是一種新的東西,說具體一點就是指它大部分時候兼具了股權和使用權。

 

可是,如果通證代表使用權的話,那它就不應該代表股權,甚至都不應該上市交易,不應該有價格波動,使用權為什麼需要上市交易呢?

 

如果說通證代表股權的話,那麼股權就不應該被使用。因為現代商業中的股權都是不具有使用權屬性的,你不可能拿格力的股票去買格力空調,不可能拿可口可樂的股票去買幾瓶可樂來喝;如果說通證是新東西,可是使用權和股權又都不是新東西。

 

那這三句話的矛盾在哪裡呢?通證又到底是什麼呢?

 

BNB

 

幣安最近很紅,我們不如從幣安開始討論起。

 

BNB經常被人們稱為是典型的使用權屬性,因為像BNB和HT這些平台幣,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因為它可以抵扣手續費,因為可以抵扣手續費,所以大眾對它有需求,交易所的交易量越大,那麼交易的手續費也就越多,那交易所需要的手續費抵扣也就越多,對BNB的需求也就越大。但幣安幣的總量是固定的甚至是越來越少的,所以BNB就會越漲越高,這是BNB存在以及上漲的邏輯。

 

大家也可以設想這麼一個場景,仍然是BNB,但是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沒有上市交易,沒有總量限定,隨時可以找官方購買,BNB不能相互轉讓,不回購。最主要的功能是購買了之後,可以抵扣相應的手續費以及充當去中心化交易的「燃料」,這就是典型的商品形式,也是純使用權模式。我覺得只要幣安的交易量足夠大,在這種模式下幣安應該也是能夠靠出售BNB贏利的。

 

但是幣安現在採用的BNB模式顯然要靈活很多,既可以抵扣手續費,也能夠上市交易,雖然不能分紅,但是回購其實就是某種變相的分紅。

 

這還只是BNB,還有更多的其它項目在通證上都有很多創新,有些能夠充當ICO工具,有些能夠有充當貨幣有購物消費功能,有些可以「打賞」,玩法豐富多樣。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關於通證的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