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聰的原罪?從小說《拜占庭同情》來看區塊鏈產業現況
村頭二舊/張詠晴編譯
2019-10-23 12:15

 

《拜占庭同情》是劉宇昆先生的作品,收錄在《十二個明天》科幻小說集中,曾受到《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先生的大力推薦。

 

區塊鏈產業常常提到「拜占庭將軍問題」、「拜占庭容錯」等詞彙,這本科幻小說叫做《拜占庭同情》,正是暗示書中內容有關區塊鏈和數位貨幣。

 

小說中,主人公創造了一個叫做同情網的網站,網站上的token是同情幣,當時一些國家和地區正在戰亂,國際救援組織為了提供人道主義,參與這個網站,這樣所有救助資金可以透過數位貨幣的方式,發到需要救助的人們手裡,這會比法幣或者物資等更容易傳遞。

 

那麼,人們怎麼知道誰需要救助呢?答案是,將當地的情況慘狀去拍成影片發布到網站上,流量越大越值得同情。書中提到的形式基本是未來版本的抖音,用VR拍出來虛擬現實的影片,傳到網站上,公開自己的地址,任何人看到這個影片,覺得你值得救助,就把同情幣打給你。

 

這裡面隱藏了一個機制,需要拿著token投票給自己覺得需要救助的影片發布者,如果你投給了一個人,而社群大多數人投注給了另外的人,那麼,你的數位貨幣數量就會相應的減少,而投中的人有所增加,部分給最需要救助的民眾。這就是一種防止作弊的機制,以防有人發布自己的影片,然後騙取參與者的token。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呢?完全走偏了。

 

同情網最後淪為比慘大會,同情幣最後成為博彩遊戲。

 

作品說的是一個慈善機構,小說的主角也是價值觀相當主流和正確的,他是希望幫助戰亂中的人民的,讓token穿越火線送到難民的手裡,如此好的一個初衷,可是結果為什麼並不好呢?

 

1、標的物難以量化,比如「同情」這種東西。

2、機構比個人在很多競爭上都有優勢,導致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發不出聲音。他的影片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打磨後期處理。在網上發布VR影片,來贏得同情幣是同情網運行的基本邏輯。在競爭市場上,大機構國家隊等專業組織永遠是主力,也就是像現在的抖音一樣,抖音很多網紅後面是有團隊的;

3、社群的共識很難建立,甚至,連營運網站的「項目方」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小說中,有一個人向董事會提議的時候,就已經想過,要把這個網站建設成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平台,以此來做商業募資;小說再寫下去的話,同情幣就必然要硬分叉了。

4、投注的機制,將這個慈善網站變成了賭博性質很重的博彩遊戲。

 

數位貨幣的發行,多數時候並不能幫助傳統企業或者說做事者,因為「假作真時真亦假」,投資者已經看不清楚到底是一個真項目,還是一個假項目。如果《拜占庭同情》小說中隱喻的現實,做事的團隊做出來的宣傳效果,大多數時候不如做假貨的團隊,後者往往做得看起來更加專業,更加有前景,更有吸引力。

 

那麼,所謂的投資方呢?大的投資機構會更加專業嗎?

 

是的,會更專業,但是,只要法律法規允許範圍內,資本比散戶更注重賺錢效應。面對一個太空梭項目和一個韭菜收割機項目,資本方會更傾向於後者,因為資本天生是最追逐利益的,這非常合理。幣價不漲,算什麼好項目,關注技術是浪費時間,關注模式和社群建設才是投資王道。

 

所以區塊鏈的技術研究更多的累積,是在IBM、Alibaba等大型企業之中,而不是創新型小團隊裡,這和互聯網的邊緣創新異軍突起,並不太一樣。不過,賺錢效應比互聯網還要快,金融邏輯使然。這是不是中本聰的原罪,還有待後人評說。

 

或許真正的機遇和變革就孕育其中,融資之路更加平坦了,有錢了要做事也更方便,只是相信這些需要一些時間,做這些事情也需要一些時間。

 

本文只是關於《拜占庭同情》這部小說所看到的一種情景的一類思考,如果你有別的解讀,歡迎溝通討論。不過,產業的發展需要許多人的覺醒和奮鬥,對話、討論和思考雖然短期沒什麼用,但是腦子更清楚一點,對掙錢沒什麼壞處。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從《拜占庭同情》看區塊鏈現狀及中本聰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