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區塊鏈?讓我們從互聯網金融談起
weidaran/張詠晴編譯
2018-10-25 17:30

在中國,互聯網金融(The Internet Finance)已然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概念,不知有多少公司正假其之名而行。

 

它也因此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一說到P2P便想到圈了錢就跑的偽高科技公司,整個產業都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充滿生機又令人不安。

 

僅僅從直覺上感受一下「互聯網」和「金融」兩個產業,便可以發現兩者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互聯網代表一種開放的,合作共享的文化,Coder的標配是T恤和拖鞋;金融則代表一種保守的,等級森嚴的文化,哪怕是最低階的金融人員也得西裝革履。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得從金融的本質談起:金融是人們在不確定的環境(跨越時間、空間)下對價值進行交換的活動,而價值交換的兩大前提是「資訊」和「信任」。

 

最原始的交換是以物易物,比如用一頭羊換一隻雞,可是供需很難直接匹配,所以人們開始尋找可以作為等價物的媒介,如貝殼、金銀等作為價值交換的載體。再後來,交易規模擴大,由於金銀等物質攜帶起來不夠安全方便,紙幣等信用貨幣及銀行等金融中介應運而生,雖然紙幣本身沒有價值,但由可靠的「中心化機構」為其背書,一張薄薄的紙也成了價值的載體。到了網路時代,連一張薄薄的紙都變得可有可無了,價值轉移過程變成了單純的「記帳」行為。當我們刷卡、用支付寶或Apple pay時,並沒有支付任何實物,只是雲端帳本裡的數字發生了變化。

 

由此可見,在金融交易中資訊不對稱、交易費用、風險控制等因素,促成了中介的產生,比如交易所、公證人、託管機構、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但其物理形態是不斷演變的。

 

現在回到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麼金融人員都會穿西裝,但互聯網巨頭馬克·祖克柏卻穿著T恤、拖鞋呢?

 

金融人員穿西服,和銀行的樓蓋的金碧輝煌的原理是一致的,因為需要增加客戶對中心化機構的信任。如果人們不相信銀行的償付能力,可能就會發生擠兌導致銀行破產;如果人們不相信政府的能力,法幣便會貶值如廢紙;如果美國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美元便無法成為全球流通的世界貨幣。這種基於對一個單點中心的信任而建立起來的信用共識,逼迫金融中介去營造一個「高大上」的形象。

 

而互聯網的本質又是什麼呢?在互聯網介入金融事務之前,它只是資訊的搬運工,我們可以透過互聯網迅速生成和複製資訊到全世界,但無法解決價值轉移的問題。

 

所謂價值轉移,就是在網路中將有價值的東西,從一個位址轉移到另一個位址,完成資訊所有權的轉移。互聯網的基礎建設所依託的TCP/IP協議,不能實現資訊的確權,這讓資產的交換變得很困難。

 

比如,大家可以在網上隨意下載 mp3,這使得唱片產業受到很大的衝擊。在網路上連一首歌曲的產權都無法得到保護,更不用提涉及到更大價值的其他金融資產的轉移了。所以互聯網最初沒有任何信用背書的職能,便不需要穿的西裝筆挺營造一個高大可靠的形象。

 

然而,當互聯網開始涉足金融產業,信用的問題就尤為重要了。

 

如果說電商是利用互聯網低成本的擴大流量和規模,那互聯網金融的突出優勢,在於它可以依靠大數據來廉價的做信用評估。

 

傳統銀行在信用評估時花費的成本非常高,不僅要收集個人的職業、收入等資訊,還要蒐集線下較難捕捉的消費、信貸記錄,因此成本也很高。

 

但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輕鬆掌握線上商城的所有交易數據,可以廉價的為個人進行信用評比,從而降低了提供金融服務的門檻,更好的滿足了人們小額借貸的需求。

 

然而,我們發現,互聯網金融公司正在形成一個個數據孤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信用數據,互聯網巨頭形成了獨立的「價值閉環」,逐漸變成不依靠西裝和高樓賺取信任,卻憑借數據、掠奪能力而建立權威的中心化機構。

 

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的演變並不是單純的利用互聯網技術去除傳統金融中介的單向過程,而是動態的譜系概念。

 

互聯網精神強調的從來都不是一家獨大,TCP/IP 協議利用開放代碼,將自由和平等的價值觀,變得程序化和可執行化,如果互聯網企業控制個人數據形成新的壟斷取代舊的中 心,簡直是在叛變「革命」。

 

在可預見的未來裡,金融的完全去中介是不太可能也沒有必要的,發展的趨勢應是向開放的多中介和服務型的弱中心演變,這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建立新規則的問題。

 

將信用公證的權力從權威手裡轉到每個個體手上,才能削弱中心的權力。既然價值交換可以簡化為「記帳」行為,可不可以建立一個分散式的透明的公共帳本,由互聯網上的各個節點來記帳和公證,在保護個人自由的同時搭建信用共識呢?區塊鏈便是這樣一種應運而生的嘗試,一套公開透明數學(算法)或許可以成為全人類信用共識的基礎。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大革命:從互聯網金融到個體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