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之外,微軟的區塊鏈藍圖其實是這樣的
碳鏈價值/作者:王澤龍/編輯:碳14/張詠晴編譯
2019-05-29 18:14

 

「隨著數據洩露和身份盜竊變得越來越複雜和頻繁,用戶需要一種方法來保護他們的身份資訊。經過測試去中心化儲存系統、共識協議、區塊鏈,以及一系列新興標準,我們相信區塊鏈技術及相關協議是創建DID的不二之選......」_微軟身份部門主管Ankur Pate

 

微軟最快將於今年內發布去中心化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以下簡稱DID)方案,其代號為ION (Identity Overlay Network)。繼Facebook的Libra穩定幣曝光後,又有一家科技巨頭的區塊鏈項目的完整計劃正式浮出水面。

 

與Facebook迫於監管壓力、業務瓶頸亟需探索轉型的無奈意味相比,微軟DID這一方案的故事,多少有些許溫情的味道。當然,在充滿人文關懷的溫情故事之下,微軟瞄準全球身份市場的野心不可小覷。

 

ION項目的意義

 

儘管微軟ION項目的推進還面臨著一系列內外部的挑戰,但是這般巨頭如此著力切入此賽道,對於吸引資源進入產業、提振產業信心還是有很大價值的:

 

  • 優化比特幣的輿論環境,強化其龍頭地位。長期以來,比特幣的「應用性」不足為人詬病,隨著日臻成熟的Layer 2方案,開始被微軟這樣的巨頭採用,比特幣這方面的輿論壓力必然會輕鬆不少,這也進一步強化了其龍頭地位。
  • 鼓勵更多項目開源運作,提升產業透明性。儘管區塊鏈產業與開源一詞經常同時出現,但事實上,不少項目仍然「遮遮掩掩」,不願以開源的方式運作(除去部分特殊項目,出於安全因素考量而不開源),如今微軟這樣的巨頭,既在自家的產品上保持開源運作,也在區塊鏈這樣的新穎領域內開源運作。這將很大程度促使更多項目效仿,提升產業的透明性。

 

DID之外,微軟的區塊鏈藍圖

 

與微軟近年來整體形象愈發銳氣相伴隨,其在區塊鏈領域也是動作頻出,並且都試圖在關鍵領域卡位。

 

據公開資料來看,微軟在區塊鏈領域最早可能開始於2014、2015年左右,從成為最早一批接受比特幣支付的網路商戶,到為企業用戶推出以太坊開發工具,再到與R3結盟(不過在2018年,微軟又離開了R3),然後是與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結盟。

 

度過了前期的以探索、結盟為主時期,微軟開始大規模打磨自己的區塊鏈產品,向自家的雲端服務Azure的測試環境引入區塊鏈,為前者的所有用戶提供Baas服務是重要的一步。

 

而後,微軟在服務企業、機構客戶的區塊鏈產品研發之路上快馬加鞭,如為美國銀行定制貿易金融方面的區塊鏈平台、將摩根大通的Quorum整合入Azure平台、與星巴克合作追溯咖啡豆的全生產環節等。

 

微軟力圖透過結盟和自行研發並行的方式,將其在互聯網時代to B的優勢,在區塊鏈世界中再複製一次,從其目前合作的企業、機構的「噸位」與數量來看,微軟的算盤還頗有成效。

 

進一步看,進入今年以來,無論摩根大通幣的橫空出世,還是Facebook穩定幣項目資訊的不斷湧現,我們可以逐漸看清,傳統巨頭入場時,他們之間的聯繫、他們與加密世界的聯繫,愈發緊密和縱深了:

 

微軟會為摩根大通去推廣後者的JPM Coin,而Facebook的穩定幣項目又被爆出,在與Gemini交易所接觸探討前者的分發方案。

 

傳統巨頭與加密世界的原生巨頭正逐漸形成咬合力,潮水的動能也慢慢發生了變化,這或許會是下一輪浪潮的註腳之一所在的位置。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誰來確認10億難民的身份?一文看懂微軟去中心化身份項目D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