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斷公有鏈?馬智濤帶你從這4個問題思考
infoQ / 鍾佩慈編譯
2018-10-17 15:25

中國微眾銀行副行長兼資訊長馬智濤,曾以下列四個問題評斷過公有鏈:

 

第一,公有鏈是否為公眾所有?

 

公有鏈非常強調去中心化的理念,也非常強調其屬於公有資產,而非屬於某個個體或企業。

 

但從實際運行的情況來看,市面上幾條主要的公鏈,像是比特幣、以太坊、EOS,算力基本上都還是集中在幾個大礦池手中,所以公有鏈是否能夠真正為公眾所有,還要打上個問號。

 

第二,公有鏈是否真的是在服務普羅大眾?

 

最新的全球人口數據顯示,全球人口76億,網民40億,真正參與全球公有鏈的人數,則大約是2000萬。

 

馬智濤指出,真正參與並使用公有鏈服務的群體,還是非常少的,佔總網民的比例相當低。

 

第三,公有鏈能否承載數位社會的使命?

 

根據2017年全球數據統計,全球管理的數據規模大概在230億個TB。騰訊對外的公有雲端服務,可以承載的數據規模大概是480萬TB。功能最豐富的以太坊,目前承載的數據量則小於1TB。

 

先不看公有鏈提供的功能多樣性、應用多樣性,單看它可以承載的數據量,公有鏈要承載數位社會的使命,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第四,信任是否只能透過算法來建立?

 

人類社會在經歷了多年的演變進化後,形成了多套信任機制,比如政府的信用、法律體系、監管制度等等。

 

馬智濤認為,我們不應該放棄全部的體系、推倒重來。

 

馬智濤表示:「算法可以增加信任,但它不是建立信任的唯一手段。我們還是應該回過頭,結合社會上已有的機制,共同建立新的信任。」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公鏈不行,聯盟鏈就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