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物品的稀缺性來看,通證和貨幣其實沒那麼相像
國盛區塊鏈研究院/張詠晴編譯
2019-01-03 10:25

 

稀缺是經濟學一個重要的概念,任何經濟物品一定是稀缺的,經濟學家張五常曾精辟地總結:稀缺、競爭和產權是一個意思。不稀缺的物品不是經濟物品,也不會有市場價格。比如,空氣、陽光,在一般意義上我們認為是不稀奇的。因此,任何系統的財富一定是有限的,那麼作為財富的權益表達,通證數量理論上也必須有限。

 

通證的發行,目前的作用更多是作為礦工的獎勵_因為手續費並不能夠給礦工足夠的激勵,這是產業發展初期階段沒有辦法的事。但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區塊鏈項目都採取無限增發模式,比如以太坊目前上限還不確定。作為一個虛擬機器系統的燃料,ETH通證可以驅動智慧合約的運轉。如果燃料是無限的,相當於直接否定了燃料的市場價值。

 

因此,通證數量必須有限,在去中心化系統中,如何決策增發的量化指標,成為一個尷尬。像DPoS那樣的社群治理,難免存在中心化隱憂和相應的租值耗散(Rent Dissipation)(賄選、拉票、投票率過低)。

 

通證作為財富表達的一個更為現實的問題

 

前面的討論沒有涉及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房地產、黃金、車輛等等這類實體資產以通證表達,如何確保人民履約,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持有房產證代表對房地產的產權是透過政府機構確保履約的,但是持有通證如何確保產權能夠完整履行,這裡似乎還是離不開政府機構和中心化市場。

 

房地產的價格難以脫離現實社會完全在通證市場表達。虛擬資產一般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換句話說,你可以持有比特幣私鑰走遍全宇宙,但你無法攜帶一塊磚行走一步。

 

無論如何,通證作為財富表達和貨幣的價值尺度作用完全不同,二者作用的市場、運行的機制和背後的價值涵義都是不一樣的。區塊鏈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財富世界。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經濟學脈絡:比特幣、貨幣和價格錨定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