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資產上鏈」時,我們在說什麼?
蒙特卡洛/張詠晴編譯
2019-01-03 15:39

 

資產上鏈是現在很紅的詞語,但是很多人在聊到資產上鏈的時候,都容易犯暈,既好像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又說不出個明確的所以然。

 

因為一想到資產,我們自然就容易想到股票、債券;一想到上鏈我們自然就會想到BTC、ETH、EOS,兩者一結合,難道資產上鏈就是股票上EOS嗎?

 

在我看來,目前市面上對資產上鏈的理解,可能包含了多層意思,至少有以下三層意思,這三層意思有區別,如果混在一起,就很容易對「資產上鏈」犯暈。

 

把資產登記到鏈上_類互聯網模式的資產上鏈 

 

把資產登記到鏈上,可能是大家對資產上鏈最直觀的理解,而且這也確實是所有資產上鏈都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這裡的登記是一個統稱,登記的具體內容包括資產標的、所有權、權利、義務等等。

 

把資產登記到鏈上是上鏈難度最低的形式,也是最廣泛的上鏈形式,把資產登記上鏈之後,直接對全社會公開,可以享受區塊鏈本身的不可篡改特性,可以避免第三方登記機構作惡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上鏈登記本身甚至是可以得到司法認可的。

 

登記是為了確權,確權是為了交易,交易天生就是資產的屬性。如果僅僅是將資產登記在鏈上,而沒有後續的交易、結算、支付上的便利性,那麼這種資產上鏈的意義有限,與互聯網時代把資產登記到網上,比如把專利登記到專利局,房產登記到房產局並沒有本質區別。

 

利用區塊鏈進行分散式記帳與跨系統結算_類聯盟鏈模式的資產上鏈 

 

我在之前的文章有舉過例子,我們現在已經有很多資產上網了,比如說股票、債券,比如說我們支付寶裡的餘額,比如說我們的公基金帳戶,在特定的中心化系統中,我們有很多對資產的操作可以直接在網上完成,非常方便。

 

但是,有些地方互聯網無法完成,必須要靠區塊鏈才能完成,比如在跨公司、跨系統、跨中心的結算與合作當中。

 

比如說,我們在使用支付寶的各項功能的時候都很方便,無論是還信用卡還是買電影票還是用來慈善捐款,但是你卻無法用支付寶在京東購物時付款,卻無法用支付寶來還京東白條(京東金融的一項服務)。為什麼?因為支付寶和京東不是屬於同一個公司,不同公司之間的數據相互不流通。

 

比如說,你在醫院住院,出院的時候需要去排隊辦理很多手續,比如說列印住院期間的流水明細,比如說辦理出院結算手續,比如說去辦理醫保結算等等,沒有半個小時,這些手續辦不完。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呢?因為一旦你辦理完出院手續,事實上相當於醫院這部分的程序就走完了,當涉及到醫保結算的時候,這就不單是醫院這一個系統的事了,還涉及到醫保的系統,目前這兩個部門的數據系統無法直接對接,所以需要你自己去排隊辦理。

 

再比如說你在交易所買賣股票這件事,目前我們在交易所買賣股票實行的是T+1制度,也就是說你當天賣了股票,資金到帳的話要等第二天。如果遇到節假日還得往後順延,如果遇到十一、春節這樣的假期,可能還要等一周之後。可是現在交易所技術這麼發達,銀行技術也這麼發達,為什麼還需要等這麼久呢?為什麼不是秒到呢?

 

因為交易所、銀行、證券登記結算機構這是三個不同的部門。如果你單純只在交易所買賣股票,那麼你的成交時間是按秒計算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其他部門,比如與銀行的結算,這就需要有一個對帳結算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需要耗費時間的,這才是低效率的原因所在。

 

區塊鏈可以提供一種分散式記帳的模式,大家可以在密碼學知識的保護下,既把數據與其它部門共享,又能保證數據為自己所有,透過分散式記帳,達到跨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即時結算。

 

這種情況下也需要用到區塊鏈,這裡涉及到的資產當然也屬於資產上鏈,很多聯盟鏈都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當我們說「資產上鏈」時,我們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