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助力廣告投放!精準行銷如何進行身份識別?
IDHub數字身份研究所/張詠晴編譯
2019-02-27 17:24

 

當用戶索取數據的時候,得到的僅是那些給出去的數據,比如個人訊息,而用戶在網路產生的數據則更多被用於分析和挖掘其自身的行為特點。比如Facebook透過數據研究如何影響人們的情緒,以及如何判斷人們是不是處在心理脆弱的時候。

 

關於索取數據時的身份審核,也沒有統一的程序。Bumble索取駕照、護照、出生證或者銀行帳單確認身份;Spotify要求提供註冊信用卡的後4位,並強調了不要說出全部的信用卡號碼。Twitter、Google和LinkedIn則沒有要額外的訊息,因為我們已經登錄進了自己的帳號。這就又出現一個問題,我們的帳號有多容易被攻擊?如果有人登錄進了帳號,公司就會把所有的數據給他嗎?

 

要想實現精準行銷,首先需要對用戶身份進行識別。

 

PC端通常用cookie作為人的唯一標識,為每個「人」做標識的技術,在業內被稱為「種cookie」,它的主要功能是實現用戶個人訊息的記錄。移動端用的是唯一的設備ID,Wi-Fi上網設備則透過手機無線網卡的MAC地址標識用戶。

 

基於cookie和設備ID,用戶的瀏覽偏好和廣告行為被收集和標記,然後被打上一個個標籤,形成用戶畫像。這些標籤有些是反映用戶的靜態屬性,有些則與用戶的動態屬性有關,反映他們一定時間內的偏好和需求。標籤一般包括用戶性別、年齡、產業、收入、婚姻狀態、教育背景、興趣愛好等。

 

這些數據或出自廣告投放者的自有標籤,或來自第三方的數據管理平台。在廣告投放後台選定標籤詞和付費方式後,互聯網公司就會上傳推廣素材。等待一段時間,就可以查看回饋數據,具體的類目包括觸達人數、點擊率、停留時間、轉化率等。

 

觸及用戶是行銷的基礎,有了大量的觸及基數,才能接觸到可能感興趣的人。下一步就是針對非常感興趣的人,做進一步的優化。為了匹配用戶的興趣,團隊會製作多套推廣素材。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關於數字身份的思辨:區塊鏈構建良好隱私環境有哪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