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貨幣是否可取代傳統貨幣,成為主流?
榮格財經/張詠晴編譯
2018-10-07 12:00

人類的貨幣歷史從最開始的實物貨幣,到金銀貨幣,再到信用貨幣,走過了相當長的道路,其間伴隨著無數次的爭鬥、流血和衝突。

 

而脫離了金銀本位後,各國發行的法幣若非國家信用支撐,其基本的價值就是拿來印刷的一張紙,成本幾乎可忽略不計。如果國家發生秩序混亂等問題,法幣的信用價值也會隨之波動,並一落千丈,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中出現了很多次。

 

相對於這些,比特幣恰恰是有生產成本和其基本價值的。同時,由於有了智慧合約、數據不可篡改、分散式等,人們認為比特幣具有「數位黃金的價值」。

 

比特幣的基本原理並不複雜,就像專家們所表述的那樣,從技術原理上來說,它是一種P2P網路+密碼學的創新應用;從博弈原理上來說,它製造了競爭,激勵了用戶投入最好的資源參與;從市場原理上來說,它利用看不見的手,來進行市場調節。

 

但核心的關鍵在於,正是基於價值認可的一種判斷,讓人們對比特幣有了廣闊的想像空間。進而,產生了一種共識的最大可能性。

 

只是,共識的「前夜」,往往是混沌和無序。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在《貨幣的禍害》一書裡的觀點提到:「貨幣的本質不是信用,而是共識。貨幣本身甚至可以沒有實體的存在,只要達成共識,就算摸不著沈在深海,因為共識,也將被認可、繼續流通。」

 

貨幣從交易中產生,歷經貝殼、金屬、紙幣等形態,現在的數位貨幣,是否可能取代前者,成為新的主流貨幣形態?

 

「狂熱」的市場交易者不能給出理性答案,但基於虛擬貨幣與區塊鏈系統,在社會效率提升方面的效能,卻可以直接為數位貨幣與其系統在未來的長久存在,提供肯定的理由。縱觀歷史任何提供社會效率的技術創新,終會找到一個恰好的「落地點」,為社會的高效運轉提供支持。

 

無論是電力、互聯網還是更新的具體領域,數位貨幣系統也將在未來,在社會各方平衡下,找到一個合適的定位,提高金融與非金融領域的運行效率。

 

《華爾街日報》的一位作者簡單地介紹了比特幣的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優缺點:「銀行業釋放了文藝復興、工業革命,並創造了現代,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新的問題:銀行作為世界貨幣的中介機構,已經變得十分強大,或者說是過於強大,當今的金融體系很容易受到銀行倒閉的影響,2008年9月份的金融危機,深深地提醒著我們。」

 

這篇文章繼續寫道:「數位貨幣的崛起可能是命運進化的結果,互聯網已經大大地分散了全球經濟,但是整個中心化的金融世界仍舊停留在15世紀,而數位貨幣可以幫助它適應且生存。」

 

此外,該作者稱比特幣是近500年來,金融領域裡最為偉大的創新之一。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十年前凌晨兩點多的那封電子郵件與世界的新進化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