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死去的STO,讓人想起了90年代的柯達
碳鏈價值-楊澤 / 譯者:唐晗 / 何渝婷編譯
2018-12-26 13:07

隨著大陸監管態度的日益明確,STO這個概念現在基本已經涼了。曾幾何時,幣圈的某些「右派」們一度寄望於透過放棄去中心化、展現出「擁抱監管」的態度,進而獲得監管的承認。不幸的是,他們所構想的那個世界不僅與真正喜愛區塊鏈的人所想的有天壤之隔,也沒有給政府帶來新的增量,最終被拋擲在一邊。

 

在我看來,推舉STO是在去年ICO泡沫破滅後,某些不懂區塊鏈、被裹挾進這個圈子的傳統人士的一種無奈之舉。他們可能沒有想到的是,一旦引入了中心化監管機構,區塊鏈技術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魅力,STO和傳統證券市場也沒有了根本性的區別。既然如此,政府還要引入STO做什麼呢?

 

同時,圈內居然還有如此之多的人們曾經追逐過STO這個概念,並寄望於STO引領下一波牛市的到來,這又讓我深深感到吃驚。前段時間,我又跟朋友深聊了一次,我的觀點是STO不值得浪費時間深入研究,因為它必將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水花,並且無法激起任何波瀾。

 

與此類似的,圈內也有某些人鼓吹將App上鏈,變成Dapp,這也不由令我覺得好笑。這些人的思路宛若90年代的柯達,他們總是站在老派的、傳統的立場去思考一樣新鮮事物,試圖把老的經驗照搬到新事物上來,或者直接無視新事物的特性,回歸到舊的敘事中去。本文要指出的是,這樣的嘗試最終會被新的趨勢淘汰。

 

柯達的戰略敗局:舊技術扶貧,押寶新興市場

 

100多年來,柯達一直是膠卷工業的代名詞。提起「Kodak Moment」(「柯達時刻」),人家自然聯想到那些曾記錄美好時光的照片。然而在2012年,這個曾經的巨無霸企業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彼時,柯達公司負債總額達到67.5億美元,而包括專利在內的所有資產的價值總額只有51億美元,已經資不抵債。

 

柯達的失敗是源於數位技術的興起。上世紀90年代,數碼相機的出現嚴重的衝擊了柯達在歐美市場的相紙業務。經過詳細的分析,柯達將眼光盯在90年代後期,剛剛戰勝日本富士,重新奪回市場主導低位置的中國市場。柯達判斷,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在飛速發展,人們對於生活記錄的需求也在快速成長,這個擁有全世界最大人口規模的增量市場,必將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膠卷市場。所以,柯達決心在中國市場實施龐大的發展計劃。

 

1994年初,柯達公司新總裁裴學德剛剛上任兩周,就率領公司代表團訪華,提出並最終完成收購中國七家感光企業,成立柯達(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柯達佔80%的股份,中國七家感光企業加起來佔20%的股份。 根據協議,柯達承諾投入10億美元,並把世界一流的感光技術帶到中國。

 

中國市場成為柯達的救命稻草。2000年中國市場銷售額超過5億美元,2003年,柯達中國公司銷售超過10億美元,中國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大市場,而且成長迅速。柯達還在中國建立了龐大的市場渠道,據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柯達彩印店在中國的數量達到8000多家,是肯德基的10倍,麥當勞的18倍。

 

出乎柯達預料的是,沒過多久,數位相機就以潮水般的速度快速蠶食中國膠卷市佔率。數位相機是從1996年下半年才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但因為數位相機操作更簡單,可以即時成像,即時儲存,還省去了繁雜又昂貴的沖洗流程,快速受到了大眾的歡迎。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DC提供的統計數據,2010年數位相機市場前五位的品牌分別是佳能19%,索尼17.9%,尼康12.6%,三星11.1%,松下7.6%。柯達僅居第六位,而且還在下滑。

 

2008年,智慧型手機的出現更加速了膠卷相機被淘汰的過程,隨著各家手機廠商對相機的優化,高清攝像頭、AI成像等技術的運用,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我們照相和分享照片的方式。膠卷也逐漸淪為小眾攝影狂熱愛好者的需求。柯達也因此退出了歷史舞台,諷刺的是數位相機的第一架原型機就是柯達發明的。

 

柯達潰敗最重要的原因是新技術的衝擊。然而在新技術趨勢下,柯達用膠卷時代的經驗來判斷新技術下的市場前景,押寶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加速了潰敗的過程。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已經死去的STO 讓我想起了90年代的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