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做,天在看,鏈在記!
碳鏈價值-楊澤 / 譯者:唐晗 / 何渝婷編譯
2018-12-26 13:10

STO降低了攻擊成本

 

提到區塊鏈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去中心化」。從我瞭解區塊鏈開始,去中心化就成為最高指示,無數的人對其進行解讀。傳播最廣泛的是V神在《去中心化的意義》中做出的解讀,他提出去中心化的三個原因:

 

1、容錯:去中心化系統很少會因為某個局部故障而導致整個系統崩潰,因為它依賴於很多獨立工作的組件

 

2、阻止攻擊:想要攻擊或操縱去中心系統的成本更高,因為他們基本上沒有敏感薄弱的「中心弱點」,而中心化系統的攻擊成本則要低得多

 

3、抵制合謀——去中心化系統參與者們很難合謀勾結在一起,而對於傳統企業和政府領導者而言,他們通常會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勾結,最終損害的是公民、客戶、員工和廣大人民

 

把這三點綜合起來理解,容錯是提高了系統崩潰的成本,阻止攻擊是提高了系統攻擊的成本,抵制合謀更容易理解,因此,三者合在一起,可以理解為「去中心化」是一種手段,最終提高了任何參與者做惡成本。

 

我們常聽到人說:「區塊鏈是一個不可篡改的帳本。」這並非說區塊鏈完全不可篡改,「51%算力」攻擊就是利用算力優勢篡改區塊鏈的記錄的典型案例。但在pow設計中,節點每一次記帳都需要付出很高的算力成本,包括礦機的成本、電費、礦場建設費、人工費用等等。而對於價值高的項目,比如BTC、BCH,由於競爭節點數量較多,發動51%攻擊所需付出的成本更高,況且攻擊後,幣價肯定會大幅波動,更加得不償失。

 

同理,POS需要鎖定一定數量的幣,鎖定越多的大戶越希望項目良性發展,獲得更多獎勵,而不是高價買大量的幣,再破壞整個體系,讓自己手中的幣一文不值。

 

從做惡成本的角度來看,STO在去中心化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監管機構,由這個機構來監督。但這個監管機構的增加,看似設置門檻,實則降低了門檻,因為這個機構幾乎不承擔做惡的成本,不做惡他沒有獲得收益,做惡他也不會明顯喪失收益。不像現有區塊鏈的體系裡,任何一次做惡實際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只有傻子願意做這種事情。

 

可能有些人寄望於這個監管機構獨立公正,然而事實卻是,存在著太多的方法影響這個機構的決策——就連EOS的21個節點競選都曝出過賄選問題。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人性的惡,只要有利可圖,利益集團就會想盡辦法干涉中心化決策機構。所以說,這種靠中心化的邏輯去解決去中心化的問題,無異於在數位相機時代,在相對落後國家推廣膠卷技術,或是在智慧型手機時代,在非洲賣單一功能手機。

 

應在「請回中心」的方案之外,尋找新的解決之道

 

既然STO不能解決飽受詬病的ICO亂象,那麼區塊鏈的世界會不會更加混亂,空氣幣橫行呢?我認為,傳統思維無法解決區塊鏈時代的問題,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項目在10年間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這意味著區塊鏈有能力迭代出解決價值橫行問題的能力,就像互聯網用搜索、關係、算法解決了資訊橫行的問題一樣。

 

這裡我開個腦洞:既然「去中心化」最終提高了參與者做惡的成本,那麼順著做惡成本這個思路,我們或許可以找到解決方案。

 

在一篇名為《Web3.0世界的身份及聲譽》的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觀點:未來的身份就是帳戶地址,比如以太坊的以太坊帳戶地址。身份可以用來證明自己和他人曾發生過一些事,這些事稱作聲明。隨著時間推演,聲譽會隨著身份體系建立起來。身份和聲明都記錄在一個不可篡改、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上,普通用戶可以透過被授權的方式訪問身份、聲明,從而判斷這個人的聲譽。

 

在這個體系裡,一個人無論是自己做了惡事,還是參與過某個惡事,代言過某個惡事,站台過某個惡事,都成為聲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成為下次做惡的巨大成本。也就是說,你發了個空氣幣,未來你可能就徹底跟發幣無緣了。

 

如果我們用一句精煉的話來概括,可以用這樣九個字來描述系統:人在做,天在看,鏈在記。人們做惡之前自然會仔細掂量,濫發空氣幣的事件也會隨之減少。在我看來,這樣的一個系統,比所謂的STO要好得多。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已經死去的STO 讓我想起了90年代的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