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統計學理論可幫助我們了解區塊鏈技術
36氪/採訪:鄭銦、高涵;撰文:鄭銦/張詠晴編譯
2018-12-04 09:15

 

「新技術革新時泡沫與機遇並存,核心在價值認同。」

 

面對經濟學家,人們常喜歡請他們基於經濟學理論對未來進行預測。而對此,坐在我們面前的諾獎得主托瑪斯·薩金特教授,最愛說的則是「我不知道。」

 

對不少人來說,薩金特這個名字或許還比較陌生,然而他的金句卻在這兩年廣為流傳_「中國創新速度是美國的三倍」;「中國的經濟發展需要關注強勁的驅動力」;「人工智慧就是統計學」。

 

托瑪斯·薩金特(Thomas Sargent) 是理性預期學派的領袖人物,為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與盧卡斯、巴羅和華萊士一起開創了理性預期學派,研究利率的期限結構、工資性失業、經濟大蕭條等重大問題。2011年,因「對宏觀經濟中因果的實證研究」,托瑪斯·薩金特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近年來,薩金特教授頻頻造訪中國,曾在多個場合,表達對中國行動互聯網創新能力的感嘆,2017年更加盟了中國北大匯豐商學院,擔任薩金特數量經濟與金融研究所所長。

 

近日,薩金特教授在「36氪WISE 2018新商業大會」上,圍繞著「創新和企業家精神」進行了一場演講,從經濟學、科學發展視角闡述了創新來自「人與人間的連接」、「大數據帶動互聯網及未來智慧時代發展」、「企業家精神來自零數據」的觀點。

 

怎麼理解「企業精神來自零數據」?如何看待技術革新中產生的「泡沫」?如何在市場泡沫破碎前覺察端倪?正在發生的智慧時代,「AI就是統計學」這句話是否仍舊適用?圍繞著這些問題,《36氪》在會後對薩金特教授進行了專訪。

 

經濟波動與理性預期 :「政府角色舉足輕重」

 

其實,市場並非不接納泡沫,只是不喜歡泡沫破碎。那麼有沒有可能在泡沫破滅前察覺端倪,並採取措施呢?

 

對此,薩金特教授表示:依託理性預測的理論基礎,人們透過參照和利用過去歷史提供的知識,能對泡沫進行合理預判。他個人很欣賞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勃·席勒(Robert Shiller),在發現市場泡沫方面做出的貢獻。

 

羅勃·席勒曾成功預測了2000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2005-2007年美國樓市危機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作為「行為金融學」的推廣者,他認為「人腦都具有故事性」,並曾於2017年在CNBC採訪中表示,比特幣之所以價值飛漲並非在其自身價值,而是它塑造的故事激發了人的追捧,因而「抗週期性」有待考量。

 

除了市場泡沫,市場情緒還有來自市場參與者的不確定性,都會導致經濟波動。在薩金特教授看來:在多變的景氣循環中,單純利用歷史數據或者任何既有模型,都很難準確判斷未來,這時候,政府的角色舉足輕重。

 

他向我們推薦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Jose A. Scheinkman的書《Speculation, Trading and Bubbles》, 其中闡述了2015年6月美國股災後的市場反應與政府應對措施,對處在景氣循環中的國家政府都有著借鑑意義。

 

智慧時代 :「AI與統計學相輔相成」

 

今年8月,薩金特教授在中國公開演講時曾語出驚人:「AI首先是華麗的辭藻,其實就是統計學。」

 

在訪談中,他告訴《36氪》:這個理念並非自己原創,而是借鑑自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 Larry Wasserman的統計學著作《All of Statistics》。

 

薩金特教授認為:「統計學和AI兩者相輔相成。」

 

回顧統計學、大數據的發展歷程,18-19世紀統計學誕生,隨著數據增加,人們發現計算功能落後於自己處理數據的需求;到了20世紀,隨著算力、計算功能的提升,人們得以在技術輔助下用統計學理論處理海量數據。

 

與此同時,統計學的思想和理論基礎也在推動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領域的發展。正如薩金特教授所說:「如果你去學習一些AI課程的話,你會發現不少算法都是把不同的統計方法組合然後再運行的。」

 

其實,無論是AI還是其他革命性技術,都是多學科、交叉人才連接的結果。有一些理論,可能產生於經濟學,但是被用來解決AI領域的難題;有一些統計學理論,比如控制理論、機率論等,則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區塊鏈、深層信任網路等關鍵技術。

 

而對於每個個體,具備跨領域思維也顯得尤為重要。正如薩金特教授本人,雖是經濟學家,但在歷史和數學方面都頗有研究。他和我們分享了自己學習數學的經歷:在科學研究中發現當前數學的短處,30歲起步研究,40歲掌握基本原則,至今仍每天鑽研。對他而言,拓寬學科邊界是一生堅持的課題。不管是在當下還是未來,人人互聯、領域融通,都是社會創新不變的原動力。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Thomas Sargent:客觀來說,所有貨幣都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