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面世的那年,具有什麼樣的意義?
榮格財經/張詠晴編譯
2018-10-05 15:50

不管怎樣,2008年這一年對於美國以及世界來說,都是非常灰暗的一個年度。

 

在這一年裡,危機肆虐: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貝爾斯登公司被接管、美聯儲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流動性危機(Liquidity Run)、美國國際集團陷入財務困境、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華盛頓互惠宣布破產,並被FED接管後售予摩根大通、冰島瀕臨破產、三大銀行被接管,宣布以134億美金,緊急紓困即將瀕臨倒閉的GM、福特、克萊斯勒等三大車廠,而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金融海嘯席捲到更多的國家。

 

同樣在這一年中,中國也是多災多難:初春即遭遇罕見雪災、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全面爆發,中國經濟也隨之開始進入一個新常態。

 

世界各國以及它們的人民們,都在期待著奇蹟的發生。人們渴望著最終有一道縫隙能夠出現,明媚的陽光可以照進來,從而一掃眼前的灰暗。各方面的專家們,都在重提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時期為人們帶來的恐懼和災難。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說,發生於2008年11月1日凌晨兩點多的一封電子郵件,都不會引起當時人們的注意;因為,這一年有太多值得關注的大事件了。

 

不知是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恰恰是這封郵件,在後來點燃了世界各國人民為之瘋狂的情緒,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那樣,一個新的平行世界的時代正在來臨_比特幣和區塊鏈的世界。

 

或許正如史蒂芬·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所寫的那樣,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太多值得著墨的「歷史瞬間」。

 

書中記錄了12個決定世界歷史的瞬間,而這12個歷史瞬間神奇地降臨到12位傳奇人物的身上,他們可能是被命運高高舉起,送入英雄們的殿堂;也可能被狠狠嘲弄,拋入千秋遺恨的行列。

 

當強烈的個人意志與歷史宿命碰撞之際,火花閃爍,那樣的時刻從此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

 

毫無疑問,2008年11月1日凌晨發出電子郵件的那個人,事後被翻譯成中文的名字叫「中本聰」,也是這樣的「傳奇人物」,儘管至今為止,整個世界都探究不到中本聰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的代號。不過,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他」,一個深諳數學和密碼學的天才。他在那封電子郵件上署名為:Satoshi Makamoto,日語翻譯為中本哲史,中文翻譯為中本聰。

 

這是一個匿名者,據說是一個天才駭客。人們開始對他表達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好奇。這不僅是因為他發明了比特幣,而且還因為有傳言說,他擁有一筆非常海量的比特幣財富。同時,他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個組織,人們顯然還不知道答案。

 

儘管人們都在想方設法的尋找他,無論是《新聞週刊》,還是《紐約時報》,亦或是《連線》雜誌,最終都未果,以致於出現多次的「烏龍」。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十年前凌晨兩點多的那封電子郵件與世界的新進化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