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在效用與價值間掙扎的BTC和ETH(上)
Apatheticco/張詠晴編譯
2018-09-20 10:40

以太坊ERC-20代幣的買家,在今年1月中旬,曾一度將ETH的價格推高至1,400美元,但現在,ICO的熱潮已經退去,ETH價格也跌至220美元左右。

 

這個新的階段,顯示了ETH市場與ICO繁榮、蕭條之間的聯繫。但秉持著從加密貨幣市場中學習和成長的精神,這種轉變也非常有助於我們瞭解,在區塊鏈平台附帶的加密資產中,價值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丟失的。

 

目前出現了一個強有力的假設:ETH這類代幣的價格與其實際或預期的效用_即它作為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的「Gas」的價值_之間的相關性可能不是很強。

 

5a17e1a3e7a251511514531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項挑戰。

 

聯合廣場風險投資公司的合夥人Albert Wenger曾提出,數位代幣價格上漲的前景,使得開源軟體平台的開發人員,能夠從中獲得回報,即使底層協議是開放和免費的。

 

這種觀點認為,加密資產和區塊鏈將徹底改變目前的互聯網模式,其中價值只能由可以向用戶收取服務費用的應用程式開發人員獲取,而「開放鏈訪問協議(OCAP )」(如SMTP和HTTP)的開發人員,則受到「免費需求」的譴責。

 

但現在,我們不知道數位代幣的這些價值單位及交換媒介,是否會讓BTC或ETH的變現能力受到限制,因為價格可能與效用是對立的(我們將其定義為「可交易性」)。

 

劣幣驅逐良幣

 

從本質上來說,這個問題與格雷欣法則(Gresham's Law)有關,即「劣幣驅逐良幣」。

 

這個想法是,如果你想要將一種貨幣,或者用於經濟交換的任何代幣,作為交易的工具,你不希望它因為其投資價值或儲存價值,而太過於具有吸引力。

 

如果一種貨幣具有「良幣」的特點_即持久、可替代、稀缺等特性,相較於「使用」這種貨幣,「持有」這種貨幣會更具備吸引力。

 

這證明了主流經濟學家的觀點,即最有利於社會利益的貨幣,不一定有利於個人利益,且通常這類貨幣都會具備「劣幣」的特點。

 

如果將這種貨幣作為交易貨幣,貨幣就需要在一定的範圍內「少量貶值」或「通貨膨脹」。因為社會需要人們交易貨幣,而不是囤積貨幣。

 

貨幣主義經濟學之父Milton Friedman也認為,在一定範圍內「少量通貨膨脹」的貨幣,是一種良好的貨幣。

 

但這絕不是貨幣貶值和濫用法定權力的論據,而是為了優化「可交換性」與「投資前景」之間的關係。

 

這可能是比特幣的一個問題,比特幣究竟能否挑戰法定貨幣,進而成為交換媒介?

  

下篇連結:劣幣驅逐良幣?在效用與價值間掙扎的BTC和ETH(下)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劣幣驅逐良幣?掙扎在效用價值和價值儲存間的BTC和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