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領域:成也Token,敗也Token
infoQ / 鍾佩慈編譯
2018-10-17 14:57

Token是區塊鏈技術最巧妙的實踐,它將人類社會的商業場景,轉化為區塊鏈層面的數據和價值,並驅動電腦執行。

 

以太坊的上線,大幅降低了加密貨幣的發行門檻,也造就了2017年以來ICO的繁榮。忍受多年清貧生活的鏈圈公司,先後發行了自己的Token。

 

鏈圈和幣圈迅速融合,還引起了互聯網圈、VC圈和主流金融圈的進入。

 

但是公鏈的性能、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可擴展性、智慧合約等,都還談不上成熟,也還沒有辦法把區塊鏈理論上的能力釋放出來。

 

上千的TPS算是較好的性能指標,但還是無法承載互聯網上主流的商業活動。

 

於是有更多的公鏈項目打著「超越以太坊」、「商用級公鏈」、「世界級交易速度」的口號被推出,紛紛聲稱可以解決以太坊網路拓展性不足的問題。

 

同時加密貨幣也讓更多人注意到了公鏈。

 

但是一條像以太坊這樣的典型公鏈,除了可以發行加密貨幣外,還應該要有大量的DApp和智慧合約存在。

 

根據一名研究員的調查,以太坊和EOS目前共有8個分散的應用程式(DApp),且都只有300多個活躍用戶。

 

沒有程式設計師和用戶的公鏈,有再高的性能指標都沒有意義。

 

比起提升性能,公鏈還需要生態與社群建設,而Token讓更多人關注到公鏈,儼然成為了激活區塊鏈生態的關鍵,這幾乎已經是業界的共識。

 

Token的價值上升,帶來了財富效應,也吸引了更多投資投機者加入到區塊鏈生態。

 

但實際情況上,大部分的人都只關注價格,而沒有參與建設。

 

Token被簡單理解成了幣,公鏈發展成了炒幣的過程,才造成了現在區塊鏈領域的亂像。

 

創業團隊發幣騙錢,不在技術上下功夫,將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市值管理上。

 

投資者不在乎公鏈的技術與應用,只在乎幣值的漲跌。

 

中國主要公鏈上的項目,也大多與數位資產相關,與實體經濟的聯繫很少,真正落地並得到一定規模的商用,更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Juniper Research警告,加密貨幣領域有許多指標,都指向市場將崩潰。比特幣的價格下降到6000美元,以太坊的價格也跌到了200美元以下。

 

比特幣的交易量從2017年年底的平均每天約360,000枚,下降到2018年9月的230,000枚。

 

同時,每日交易金額在這段期間,也由超過37億美元,降到不足6.7億美元,市場嚴重萎縮。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公鏈不行,聯盟鏈就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