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不到一年大跌80% ,「幣圈」泡沫到底有多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李華林 / 何渝婷編譯
2018-12-21 11:12

礦機產業遇寒

 

比特幣價格的大幅度下降及整個虛擬貨幣市值的不斷萎縮,讓礦機市場也一夜入冬。

 

礦機本質是一個計算設備,礦主透過礦機投入算力,獲得虛擬貨幣區塊的打包權,在完成打包後獲得系統產生的虛擬貨幣作為獎勵。這個過程俗稱「挖礦」。

 

某種程度上來說,「挖礦」就是機器算力大比拼。早前比特幣的大熱催生了礦機市場的迅速膨脹。在比特幣大火的2017年,比特幣價格從不到1000美元飆升至年底近2萬美元的峰值,礦機價格也水漲船高,一度高達兩三萬元一台,還經常出現「一機難求」的情況。

 

彼時的「礦工們」想盡一切辦法滿世界找尋礦機,並如同候鳥般將礦機遷徙在電價便宜的地方。幣圈一度流行的生存路徑是「冬天去內蒙古,夏天去四川」,在中國國內監管高壓之下,甚至將礦場轉至柬埔寨、菲律賓等地。

 

轉變出現在今年11月份,隨著比特幣價格出現大幅度跳水,一些售價高達兩三萬元一台的礦機,陡然跌為1000多元。二手礦機「論斤賣」的消息在網路上也不絕於耳。

 

一名資深「礦工」告訴記者,如今比特幣的價格處於低位,挖礦所產生的收益已經基本不能覆蓋挖礦所需要的電力和廠房租賃等成本,開機就意味著虧錢。因此,新疆、內蒙古等地區的多處小型比特幣礦場已經處於「關機狀態」,有的乾脆選擇將礦機轉賣清盤。

 

同時,日益沈重的礦機更新換代成本也在擠壓「挖礦」的利潤空間。這位「礦工」說,近一年來礦機更新迭代加速,更大算力的礦機不斷湧現,算力較小的舊礦機很快被淘汰。礦機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礦機成本上升疊加幣價下跌影響,一些比特幣礦場入不敷出,只能選擇賣掉舊礦機「退圈」。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二手礦機的價格或者新礦機的銷量均受到了影響。此外,礦機還涉及龐大的硬體市場,礦機由熱轉冷也將波及一些外圍市場,比如目前顯卡、晶片及其他電子元器件價格也已顯出跌勢,未來走勢仍有待觀察。

 

跌勢或將延續

 

比特幣存在泡沫,似乎已是一個無需討論的問題。早前,社群媒體上一張圖片被廣為轉發,圖中顯示比特幣的價格曲線和經典的泡沫曲線驚人地吻合。

 

「比特幣存在著與歷史上私人貨幣一樣的根本性缺陷:價值不穩、公信力不強、可接受範圍有限、容易產生較大負向外部性等。」原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表示,設計者表面上是要給網路交易提供一套類似的現金交易系統,實際上成了少數人席捲社會財富的工具,其價格突然暴升,吹大了一個歷史上最大虛擬貨幣的泡沫。

 

此前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批准比特幣期貨交易,卻並不加以認真監管。這給比特幣披上了貌似合法的外衣,也使得比特幣更像是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泡沫」。

 

遊走於灰色地帶的日子或許即將走向終點,當前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意識到放任虛擬貨幣發展對金融穩定的不良影響。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正在討論一項針對虛擬貨幣衍生品的禁令。香港證監會表示正在研究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所的計劃。印度央行則早在今年4月份就禁止銀行等機構提供數位貨幣交易服務等。

 

專家認為,較之於此前近2萬美元的高點,比特幣目前的價格看似跌幅已深,但如果未來各國政府加強監管,或其自身技術分歧加深等,比特幣去泡沫的程度會更深。

 

從比特幣過往走勢來看,比這次更高的跌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在2013年至2015年,比特幣從高點1242美元跌到低點198美元,跌幅達84%。如今潮水又在退去,是否觸底還難以斷定,未來走向值得警惕。

 

業內人士認為,比特幣大跌,對於區塊鏈產業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此前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區塊鏈」等旗號,透過發行所謂「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位資產」等方式吸收資金,藉「區塊鏈」概念行非法集資、傳銷、詐騙之實。當前虛擬貨幣的暴跌,正好為市場提供出清機會。泡沫過後,或許也意味著真正的「產業區塊鏈」時代即將到來,隨著市場監管的更加完善,未來真實的區塊鏈技術將具備相當廣泛的應用空間。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比特幣不到一年大跌80% 「幣圈」泡沫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