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大漲並不是比特幣上漲所推動的偶然,而是必然事件
45區 / 何渝婷編譯
2019-04-11 09:40

「我看見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在互聯網群起逐鹿時代,這個風暴是新文明、新文化的火種。

 

而在沒有建構起絕對權力中心的虛擬貨幣世界,最令人激動澎湃的風暴莫過於爭奪「貨幣之錨」。

 

儘管比特幣的DNA確立了一種近乎權威的信仰標桿,但依然有不少幣種希望能夠望其項背。

 

被認為是最成功分叉幣的比特幣現金(BCH)同樣雄心勃勃。

 

初時,比特幣網路擁堵所產生的擴容爭議令比特幣社群分裂出了BCH陣營。

 

在他們看來,比特幣運作的笨拙,只能讓它成為一種類似黃金的價值儲存手段。

 

這顯然與中本聰設計的比特幣理想相背離。

 

BCH不僅自視為對中本聰原教旨理念的回歸,還傳遞出一種虛擬貨幣能否真正取代傳統貨幣支付方式的沈思。

 

市場似乎也認可它的地位。近日,在比特幣完成了一波逆勢上漲之時,BCH的表現更為搶眼。

 

4月2日開始,一直在168美元上下徘徊的BCH突然發力,最高觸及322美元的高點,一舉創下近3個月來的新高。

 

儘管之後有所回落,但依然徘徊在300美元區間。

 

根據火幣全球站數據顯示,BCH近7日內漲幅高達91.8%,成功奪回了虛擬貨幣市場市值的第四順位。

 

(BCH價格7日走勢圖)

 

從比特幣和BCH的行情走勢看,此次BCH大漲並不是由比特幣上漲所推動的偶然,而是一次必然事件。

 

Token Gazer的BCH估值模型顯示,BCH自今年2月20日起就一直處於市值偏低的區間之內。

 

據業內人士分析,BCH此番大漲的原因,除了是對此前BCH硬分叉市場過度反應的修正外,還與今年5月即將進行的又一次分叉相關。

 

回顧BCH發展史,每一次分叉升級前都會伴隨大幅度價格上漲。

 

早在2017年8月,比特幣前首席開發者Gavin Andresen和比特大陸的吳忌寒、「比特幣耶穌」Roger Ver等人選擇了支持BCH從Core開發組分離出來。

 

隨後經歷了幾次升級後的BCH,於去年5月完成了第一次硬分叉。

 

由於當時各方達成共識,將區塊上限提升至32MB,原先每秒3筆交易成長到近100筆,並增加了代幣化(tokenization)功能。

 

利好直接觸發BCH當月價格上漲幅度高達42%。 

 

然而,之後的劇情卻急轉直下。

 

還未等到2018年11月份的下一次硬分叉,在nChain擔任首席科學家的CSW在8月突然宣布:為了能更接近比特幣的原始協議,他們將創建BSV(Bitcoin Satoshi Vision)節點客戶端,這將與其它BCH客戶端互不兼容。

 

突然發難的CSW顯然蓄謀已久,曾經的合作夥伴再無共識基礎。

 

孤注一擲的Bitcoin SV在此次的硬分叉中甚至都未添加「交易重放保護機制」,沒有絲毫讓步的用意。

 

缺少「交易重放保護機制」的Bitcoin SV可能會造成整個BCH網路的混亂,甚至導致資產損失。

 

BCH社群的風雲突變,也釀成了幣價的大地震,由於恐慌性的拋單壓力,BCH當月價格波動高達69%。

 

在Bitcoin ABC開發團隊看來,BCH的功能尚未完善,在擴容之前還需要不斷對BCH進行功能和系統的更新。他們希望BCH能朝著基礎建設公鏈方向發展,以開拓出更多的應用場景。

 

Bitcoin SV卻更像是在BCH的基礎上進行無意義擴容的一次IFO。共識的分裂也導致了BCH和Bitcoin SV之間的算力戰爭。BCH的幣價暫時淪為這場內耗的犧牲品。

 

這場算力博弈正是區塊鏈世界裡的冷酷寓言,所謂的去中心化也依然遵循著達爾文的生存法則——適者生存。

 

最終,BCH憑藉絕對的算力壓制保持出塊領先,成為這場戰役的勝利者。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算力大戰後 聊聊BCH回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