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經典」和「新可口可樂」就像BTC和BCH一樣
碳鏈價值-碳鏈價值朋友們 / 何渝婷編譯
2018-12-14 10:42

可口可樂分叉帶來的啟發:意識形態主導共識

 

聽到這兒,你是不是覺得非常熟悉?「可口可樂經典」和「新可口可樂」聽起來像極了分叉,就像BTC和BCH一樣。BCH曾經聲稱,將通過擴容從產品層面對Bitcoin進行改造,使之成為一個不再擁堵、性能更好(產品更佳)的Bitcoin。然而與「新可口可樂」命運類似,BCH最後也沒能取代BTC,市值也已經跌到了BTC的三十分之一。

 

由於作為普通人的廣大幣民根本看不懂技術,我們也不妨拋開技術層面(例如BCH的技術真的比BTC厲害嗎?)的因素來分析此事。現在,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圖景是:即使BTC的性能不可能支撐一個電子現金帝國,但Bitcoin擁有更強大的「共識」,得到更多人的認同。

 

我們不禁要問道:產品性能更強就會得到更多的共識嗎?又或者:共識僅僅是表面的一套程序嗎?答案是否定的。經過長時間的錘鍊,Bitcoin的共識已經從一套軟體昇華成一種意識形態層面的東西,就像可口可樂的品牌一樣。

 

當然,BCH核心團隊也有他們的共識。這些人認為,他們所做出的改變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中本聰的偉大構想——注意,這同樣是精神方面的改變。而在上個月,由Bitcoin分叉出BCH又經歷了一次分叉。Bitcoin ABC與Bitcoin SV爭論的焦點更不是程序的改變,而是上一次分叉時的命題,哪一方更接近中本聰的終極夢想(就我所觀察到的是這樣)。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共識是由物質和文化兩方面組成;如同品牌,早期是特定產品形成了特定文化,鼎盛時期是特定文化決定了特定產品。

 

比特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性能遠勝比特幣的公鏈不在少數,但比特幣已經走向了文化決定產品。產品容易複製,性能容易提升,但文化卻極難搬運,Bitcoin留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也難以動搖。

 

共識或品牌:產品和技術是1,相信和意識形態是1背後的0

 

區塊鏈項目都離不開建立「共識」,就如同現在各大公司在推出產品是離不開建立「品牌」。絕大多數項目建立共識的路徑都是先想盡一切辦法把人聚集起來,再想盡一切辦法把人留下來,活躍起來,像極了互聯網的轉化漏斗,但這就成了共識嗎?我認為不是。這還是互聯網老一套的流量思維,充其量只能得到牛市時候賺錢的共識,熊市時候吐槽罵娘的共識。

 

搞清楚建立一個正常的共識問題,還是先研究一下如何建立一個正常的品牌。前文說到,品牌包括物質和文化,這兩者之間也是有因果關係的。早期是產品的獨特價值建構了品牌文化的雛形,進而對品牌文化深度營運,文化逐漸取代了產品本身,以至於「產品是什麼」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產品背後蘊藏的品牌文化。

 

比如前文提到的可口可樂,可口可樂本身就是一種飲料,水可解渴,糖分帶來能量還能帶來愉悅,豐富的氣泡帶來更強烈的反饋,這些都是產品本身的價值,但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可口可樂成為「振作起來」的象徵,二戰期間,只要5美分就能喝到一瓶家鄉的可口可樂,它不僅是一瓶飲料,更成為將士戰鬥生活的必需品,與槍炮彈藥同等重要,再後來可口可樂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種符號,所以才有了前面的故事,人們會排斥更好口味的可口可樂,而呼喚經典的可口可樂。這時,可口可樂品牌的文化帶來的愉悅,已經遠超產品本身帶來的愉悅。

 

區塊鏈的共識也是這個路徑。Bitcoin是幾十年密碼朋克運動的產物,它的身上帶著深厚的密碼朋克文化烙印,因而受到了cypher punk文化喜愛者的追逐。此外,當時是經濟危機,中本聰還在比特幣上寄託了他對世界運轉機制的不滿。他在創世區塊留下了這樣一句話,諷刺中心化的金融體系失去了信用: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因此,自比特幣誕生以來,便逐漸受到了自由主義者、奧派經濟學家、反凱因斯主義者們的追逐。

 

雖然在產品和技術層面,比特幣確實是一個充滿奇思妙想、驚艷世人的系統,但由於代碼開源,這套系統很容易被人複製。旁人複製不走的,恰恰是比特幣的靈魂——自由主義和密碼朋克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也是一個不斷衍化的過程。Bitcoin白皮書裡並無一處提到過「去中心化」,是在Ethereum出現後,去中心化才成為區塊鏈從業者關注的焦點,以去中心化的思想出發建構一個安全的世界,成為許多區塊鏈關注者的信仰。共識已經從物質層面上升為文化層面。

 

有一款好用的產品固然重要,但產品背後代表的文化則更為深入人心,就像可口可樂和蘋果。共識與品牌一樣,始於產品,興於文化。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什麼是共識?從可口可樂硬分叉中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