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你知道KYC是怎麼來的嗎?
孫茳濤/張詠晴編譯
2018-12-12 16:45

 

兩周以來,關於STO最大的風向,就是中國監管部門的頻頻表態,繼月初北京地方金融監管局,北京互聯網金融協會表態北京不歡迎STO之後;本週末,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也公開表態,定調STO的實質行為,在中國屬於非法金融活動。

 

不同層級政府和監管部門的表態,再一次證實了中國政府對金融監管的極度審慎,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滑,金融危機烏雲籠罩的當下,這種審慎的態度和行為,也是為了最大限度避免出現金融亂象。

 

不過,我們知道,STO作為一個全球性的證券Token化金融實踐,其實有很強的地域屬性。在中國這樣嚴監管、態度審慎的國家,目前它還不具備明確的法律地位,但是在美國這樣法律和監管相對完善的國家,STO已經有了很多實際案例。

 

所以,從全球的視角來看,我們應該把STO分開來看,即:美國的STO、新加坡的STO、香港的STO、中國的STO……而我們一直以來想要著重探討的,也是如何打造合法合規的STO項目。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KYC(客戶調查)和AML(反洗錢),是贏取項目方和投資者信賴的重要因素,本篇將就KYC以及AML進行詳細闡述。

 

KYC的前世今生

 

KYC以及由此而來的AML,來自於傳統金融產業,後來逐步應用在互聯網金融等科技金融創新領域,直到基於區塊鏈而興起的STO,即資產證券Token化的金融實踐領域;在技術上則經歷了最原始的紙質時代、電子時代、大數據、雲端平台以及區塊鏈時代。

 

關於反洗錢的主要立法,是美國1970年的《銀行保密法》(BSA,Bank Secrecy Act),該法案是美國懲治金融犯罪法律體系的核心立法。其支持者強調該法律不應成為金融機構的負擔,因為他們已經按要求保留了大多數記錄,在監管成本超過收益的情況下,財政部長有廣泛的自由度來提供豁免。

 

《銀行保密法》的立法目的是遏制使用秘密的外國銀行帳戶,並透過要求受監管機構用提交報告和保存記錄的方式,來識別進出美國或存入金融機構的貨幣和金融工具的來源、數量及流通,從而為執法部門提供審計線索。

 

此後,新增的11項法律條文,為銀行和貨幣轉移服務商增加了更多要求。現在監管綱要一般被稱為KYC和AML規則,逐步通行於金融產業。

 

KYC全稱Know Your Customer(瞭解你的用戶),指的是交易平台獲取客戶相關識別資訊的過程,它的目的主要是確保不符合標準的用戶,無法使用該平台所提供的服務,同時可以在未來的一些犯罪活動調查中,為執法機構提供調查依據。

 

AML(Anti-Money Laundering)則代表「反洗錢」,它基本上是指為防止透過非法交易產生的收入,而制定的各種法規。

 

現在,除了以上級別的交易報告外,銀行還需要瞭解客戶是誰,並通報任何「可疑的活動」等資訊。由於KYC和AML審核程序和流程複雜,加上傳統金融機構發展至今規模龐大、模式固化、中心化程度極高,導致各個機構間形成資訊壁壘,溝通效率降低,所以對於它們來說,為了合規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成為了最大的負擔。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KYC的前世今生及自我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