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選擇ST還是UT?身兼數職可能不太適合
張凌/張詠晴編譯
2018-11-20 13:15

 

在需要Utility Token(「UT」)參與的場景下,UT的登場無非是透過兩種方式:(1) 一體兩面:發行人僅發行一種代幣,在法律定性上屬於Security Token(「ST」)(比如具有分紅權、回購權等),但同時兼具UT的功能(如可用於購買生態系統中的商品或服務,或作為積分折抵部分對價);或者(2)花開兩朵:發行人除了發行ST外,另外再發行UT。

 

那麼,究竟是要一幣還是雙幣,這是一個問題。

 

雙幣的問題

 

在需要UT參與的場景中,如要實現融資和生態建設的兩大目標,ST即使可以兼具UT的功能,也恐怕難當重任;因此,UT不能隱藏在ST背後,而需以獨立的身份出現。筆者注意到,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使用雙幣結構的多個案例(如MintHealth、EpigenCare)。

 

但是,發行雙幣,並不是在STO中簡單的發一個ST加上發一個UT。項目方在設計雙幣結構時,需要結合項目本身的特徵和目標,根據註冊地和發行所在地等國家的法律和實踐,綜合考慮發行的方式、階段、兩個代幣的發行數量、價格、兩者之間的關係等多方面的問題。以下僅簡要介紹幾個注意事項:

 

UT只能是UT,而不能兼具ST的特徵

 

UT是功能型代幣,只能用於在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而不能兼具ST的特徵和功能。如在STO中可以公開或私募發行ST(取決於適用的法律規定),以向投資人募集資金;但不宜在此過程中,同時發行UT或作為附隨ST的獎勵贈與投資人,否則可能構成ST,並且會出現本文上文所述的與一幣相關的問題。

 

UT與ST的關聯性

 

儘管兩個代幣功能不同,但兩個代幣之間並非毫無關聯,完全孤立的關係。項目方在設計雙幣結構時,需要考慮兩個代幣之間的關係,如給投資人的分紅,可以是基於出售UT的收入,分紅形式也可以是UT等。

 

綜上所述,對於一些存在融資需求,同時又有生態系統構建和激勵機制設計的區塊鏈企業而言,儘管ST可以兼具UT的功能,但無論從法律上還是經濟上來看,可能都並不適合身兼數職;而UT作為功能型代幣,有其獨立存在的必要性和意義。

 

在目前全球日趨嚴峻的監管環境下,在需要UT參與的場景中 ,將融資的事交給ST,將生態激勵的事交給UT,雙幣齊發,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和趨勢。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一幣還是雙幣,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