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數位貨幣基金狂飆突進的一年
密碼極客 / 鍾佩慈編譯
2018-10-05 09:56

往前回溯,數位貨幣基金經歷了狂飆突進的一年半。

 

整個2017年,區塊鏈領域出現了很多的造富神話,將名不見經傳的投資人、苦熬多年的邊緣基金,以及草根創業者,迅速送入了「收穫期」。

 

根據某數據庫統計,2017年區塊鏈相關項目融資總額,已經超過了12.7億人民幣,融資事件超過54起;而2018年僅第一個月,區塊鏈產業融資額,就已經達到了6.8億人民幣,融資事件超過19起,規模甚至超過2016年一整年。

 

不少人都在驚嘆區塊鏈吸錢的速度。

 

2017年回報率最高的ICO項目——Stratis,收益率高達763倍;而最成功的ICO項目——以太坊,收益率也有689倍。

 

投資人奔走相告,原來區塊鏈產業可以這麼賺錢!

 

除此之外,疊加區塊鏈概念的傳統互聯網企業,也在這波浪潮中嘗到了甜頭。

 

《人人網》在新年前兩天股價暴漲近80%,就是因為其成立「觸電區塊鏈」,並發行了數位貨幣RRCoin。

 

不僅如此,1月5日,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中網載線」,股價也暴漲了698.29%。這匹黑馬的出現,僅僅是因為其發布了一則通告:將與井通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展開區塊鏈產業合作。

 

一時間,創投圈紛紛將視線轉向區塊鏈,熱錢源源不斷地湧入。

 

除了較早佈局區塊鏈的紅杉資本、IDG資本、真格基金、英諾天使基金,相繼走上賽道的,還有丹華資本、海納亞洲創投基金(SIG)、晨興資本等中國知名基金。

 

在海外,各大投資機構也開始嘗試接觸區塊鏈。

 

2017年秋季,作為美國養老金儲蓄帳戶最大的管理公司之一,富達投資成立了一支基金,並使用其來投資數位貨幣,而富達也悄無聲息地成為了和比特幣「最親近」的華爾街公司之一。

 

躁動的不止投資機構,還有民間熱錢。

 

有些投資人用自己的錢試水,成立小型Token Fund,透過試投部分項目,來獲得認知和資源,也有些投資人以有限合夥人(LP)的身份進入產業,透過專業的投資團隊,來彌補經驗不足的短處。

 

來自民間的資本同樣頂著「Fund」、「資本」的頭銜,穿梭在各類展覽、論壇、路演(Roadshow)中,期待投中下一個「百倍幣」、「千倍幣」。

 

九州資本創辦人何瓊表示:「去年,整個市場都處在瘋狂成長的狀態,隨便蒙著眼睛都可以賺錢。但今年,100個項目中,可能只有5個能投,這是非常尷尬的局面。」

 

事實也是如此,在被瘋狂收割後,2018年比特幣的總市值從最高的3153億美元,回落至約1300億美元。

 

市場上的錢依然很多,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的信心卻開始出現動搖。

 

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區塊鏈產業就經歷了風雲變色的「突變期」。

 

中國信息和通信技術研究院(CAICT)表示,全球有超過8萬個聲稱運用區塊鏈技術的項目,然而,這8萬個區塊鏈項目的平均壽命為1.22年,存活率僅8%。

 

在這種行情之下,數位貨幣基金也難以獨善其身。

 

就加密貨幣避險基金而言,今年就虧損了23%,一大批避險基金退出,有的連網站和Twitter都銷聲匿跡。

 

另一方面,在這個圈子裡,沒有風控能力,沒有增值資源,只懂得廣撒網、多撈魚的選手,在區塊鏈投資賽道上的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野蠻生長下的數字貨幣基金,是價值投資還是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