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區塊鏈和比特幣,最常見的5個誤解!
幣圈邦德 / 鍾佩慈編譯
2018-09-16 22:07

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區塊鏈對許多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影響,最為典型的用例就是比特幣和其它加密貨幣。區塊鏈的核心是分佈式分類帳系統,允許以不可變更的形式儲存數據。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均建立在區塊鏈技術的底層基礎設施之上。

 

關於區塊鏈技術和比特幣,存在著以下5個最為常見的誤解。

 

誤解1:區塊鏈上的數據很安全!

 

這一誤解尤為普遍。人們錯誤地認為,區塊鏈上的數據以某種加密方式儲存,這些數據是「安全的」,一旦數據儲存在區塊鏈上,沒有適當的授權,任何人都無法查看或訪問數據。因此,人們會認為可以將自己的銀行帳戶、密碼和社會保險號碼等儲存在區塊鏈中,而不必擔心被駭客入侵。在他們看來,沒有什麼比這更為真實可靠!

 

然而,區塊鏈網路對一​​部分人而言,儲存在公有鏈上的數據實際上都是可見的,即公有鏈網路中的每個節點都在其節點上具有整個區塊鏈的本地副本,且可以查看區塊數據內容。

 

沒錯,任何人都可以查看區塊鏈中儲存的數據。因此,公有區塊鏈並不適合儲存敏感且私人的訊息(如密碼、社會保險號碼和銀行帳號),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查看區塊鏈的內容。

 

當人們說區塊鏈上的數據是「安全的」時候,其實只是意味著數據「不可變更」。具體說就是,一旦有人試圖改變區塊鏈中的數據,一定會有其他人察覺知曉。

 

區塊鏈上的數據不是絕對安全,它只是不可變更。

 

人們對「安全」一詞有著不同的理解。在區塊鏈領域,「安全」一詞僅表示「不可變」,對於試圖讀取或訪問它的人來說,它並非絕對安全。

 

誤解2:區塊鏈非常適合儲存數據!

 

實際上,區塊鏈並不適合儲存大量數據。

 

區塊鏈的分佈式特性,意味著作為區塊鏈網路一部分的每個節點,都具有區塊鏈的完整副本。如果區塊鏈用於儲存大型文件(例如圖像、影片等),那麼區塊鏈將過於巨大,且每個節點將不得不在其自身上複製整個區塊鏈數據,從而使其效率低下。

 

實際上,區塊鏈非常適合記錄交易數據。通常的做法是,使用一些基於上下文的位置分佈式文件系統(例如IPFS、Swarm、SAFE網路、perkeep等),將大數據文件儲存在區塊鏈外部,並將數據文件的散列地址儲存在區塊鏈上。

 

誤解3:智慧合約是儲存在區塊鏈上的常規現實合約!

 

智慧合約與現實世界的合約完全沒有關係。作為儲存在區塊鏈上的計算機程序,智慧合約可以在區塊鏈上執行。

 

智慧合約是用編程語言編寫的,如Ethereum區塊鏈中的Solidity或Serpent,以及Hyperledger Fabric區塊鏈中的Go或Java。智慧合約透過EVM(以太坊虛擬機)在以太坊區塊鏈上執行。在Hyperledger區塊鏈上,鏈碼在Docker容器中執行。

 

智慧合約的概念是作為以太坊區塊鏈的一部分引入的(以太坊被認為是第二代加密貨幣)。將EVM添加到以太坊區塊鏈平台,並透過使計算機程序能夠在區塊鏈上儲存和運行,區塊鏈的功能和用例可以被擴充。

 

比特幣區塊鏈(被認為是第一代加密貨幣)沒有智慧合約的概念,即在比特幣區塊鏈上,無法創建智慧合約。

 

實際上,智慧合約是位於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字節代碼,即用Solidity編程語言編寫的智慧合約程序,由Solidity編譯器編譯成字節代碼,並且該字節代碼儲存在以太坊區塊鏈中。智慧合約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運行,並由EVM(以太坊虛擬機)在以太坊區塊鏈的每個節點執行。

 

相比之下,Hyperledger Fabric Chaincode程序在設計上與區塊鏈保持絕緣。Chaincode程序是用Go或Java編寫的,並且在每個節點上運行的獨立Docker容器中執行,而不是在區塊鏈上執行。Hyperledger Fabric的模塊化架構因此得以實現,從而使得共識算法具有即插即用功能。

 

誤解4:比特幣是數位貨幣的集合

 

比特幣不是數位貨幣的集合。實際上,比特幣並不以物質實體的形式存在!

 

比特幣僅作為交易記錄的一部分存在。

 

雖然這可能聽起來令人困惑,但的確不存在「新鑄造」的比特幣之說。利用電腦的計算能力,礦工可以在比特幣區塊鏈上挖掘下一個區塊,並且獲得新的比特幣。但這種情況的發生方式是,只有一條交易記錄顯示「12.5個比特幣被轉移到礦工的比特幣錢包」,並且這種交易被區塊鏈視為有效交易。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轉移到礦工錢包的12.5個比特幣並非來自任何其它地方,即不存在有「數字貨幣」的「幣庫」,以及礦工從中獲得獎勵的說法。12.5個比特幣以前從未存在過,並且永遠也不會存在。唯一存在的是(有效的)交易記錄,12.5個比特幣被轉移到礦工的錢包,即比特幣只是作為交易記錄存在,而不是真正的數字貨幣。

 

另外,比特幣錢包實際上並沒有任何數字貨幣,理解這一點,也相當重要。

 

比特幣錢包只是一個密鑰(地址),而不是真正的比特幣儲存庫。正如上文所述,比特幣實際上並不是作為數字貨幣而存在(比特幣只是一個交易記錄)。因此,用戶的比特幣錢包將不包含數字貨幣,那裡只包含加密密鑰,如果用戶能夠將比特幣作為有效交易記錄的一部分,則允許節點驗證。

 

如果用戶確實希望作為一個節點加入比特幣區塊鏈,則意味著其需要透過計算機下載整個比特幣區塊鏈的副本(首次下載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用戶希望作為節點加入比特幣區塊鏈,唯一的原因是想「挖掘」新的比特幣。

 

由於「挖掘」新比特幣塊所需的計算能力不斷增強,個人計算機的算力會出現不足。通常,用戶會將計算機連接到「礦池」(為挖掘生成下一個塊,聚集聯合運作的一組計算機,並且根據每個人的貢獻比例來分發獎勵)。

 

誤解5:比特幣未被用作主流貨幣的原因是政府的威脅!

 

阻礙比特幣成為主流貨幣的唯一原因,在於比特幣本身。

 

由於其固有的可擴展性問題,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7筆交易,而作為第二大加密貨幣平台的以太坊,目前每秒只能處理20筆交易。

 

相比之下,Visa和PayPal每秒可以處理1667筆和193筆交易。

 

比特幣會有固有限制是因為,比特幣在區塊鏈上要生成新的塊需要10分鐘,且每個塊的大小限制為1MB。如果比特幣區塊鏈每秒處理數千筆交易,則需要區塊鏈上所有節點都具有高網路帶寬,以便能夠跟上區塊鏈本地副本中的所有新記錄。

 

這使得比特幣區塊鏈非常適用於匯款等用例,在此場景下,不需要立即進行交易確認,並可以在交易確認之前等待一個小時左右。但是,它不適合快速和即時的交易處理。

 

因此,當前比特幣不能用作主流貨幣的主要原因,並非來自政府、立法或監管等方面的障礙,而是在於其固有的可擴展性問題。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為「關於區塊鏈和比特幣最常見的5個理解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