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可以提高資產的流動性?你得先弄懂這兩個概念
PANews/譯者:David Tang,校對:Tong牛牛/張詠晴編譯
2019-05-13 12:25

 

區塊鏈絕對有改變世界的潛力。正確地使用它,可以節省成本、簡化流程,並消除人為錯誤。然而,如果這項技術被不當地使用的話,它也可能成為效率殺手,甚至一種無用的技術,除了成為一個噱頭之外,不能作出任何貢獻。

 

在Kepler區塊鏈實驗室,我們設計並開發了區塊鏈的實際使用案例。然而,我們的工作更多是指出為什麼客戶其實不需要區塊鏈技術。以下我將列出區塊鏈應用程式中最常見的幾個誤解,然後再介紹區塊鏈在實際應用案例中可以起什麼作用。

 

「區塊鏈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雖然這可能是真的,但背後的原理卻並非這樣直接。我們要瞭解為什麼加密貨幣可以有著良好的流動性,而為什麼同樣的流動性可能不適用於其他資產_即我們為資產進行代幣化。 這裡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交易成本和流動性。

 

交易成本由不同部分組成如監管成本、核查成本、執行和實施成本。

 

搜尋和資訊成本:這是匹配買賣雙方的成本,驗證各方的身份,覈實貨物的真實性和擁有權。

談判成本:在價格和交貨方法上達成共識的成本。

執行成本:確保各方遵守協定的費用。

 

流動性,取決於可分割性、交易成本,最重要的是資產的供需是否充足。

 

比特幣具有高度的可分割性,它具有較低的交易成本,因為它幾乎沒有驗證成本,你不需要檢查比特幣的真實性;而只要比特幣繼續不受監管 (例如,從北韓向美國發送1個BTC與從美國向香港發送1個BTC沒有什麼區別),那麼就沒有覈實當事人身份的費用了。在有足夠的需求和供應下,比特幣擁有良好的流動性。如果一種代幣不代表任何實際資產 (不需要驗證品質、真實性和擁有權的成本),並且它們是不受監管的 (無需驗證身份的成本和監管成本),我們可以斷言這樣的代幣在流動性方面有著和比特幣相似的特性,基本上只取決於需求和供應。

 

然而,當代幣實際上是現實世界資產的映射時,那麼這將會是一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例如,證劵型代幣 (STO) (如公司股權代幣化):讓我們假設,代幣化不會影響需求和供給: 如果有關資產不允許向公眾出售,那麼如果我們把同樣的資產放在區塊鏈上,也不可能突然變得適合向公眾出售。此外,它不會使沒有吸引力的資產變得有吸引力,一筆壞帳仍然是一筆壞帳,無論它是否記錄在區塊鏈上。

 

因此,我們需要研究的是,與現有方法相比,代幣化是否提高了資產的可分割性,並降低了交易成本。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交易成本由各種組成部分組成。

 

對於證劵型代幣,監管成本不會降低。加密貨幣的監管成本很低,因為它們根本不受監管,但證劵型代幣必須像其他證券一樣受到有關當局的監管,因此它們應該有差不多的監管成本。

 

在驗證成本方面,比特幣是比特幣,它們是同質的,其交易的真實性是不證自明的。證劵型代幣的情況絕不一樣,證劵型代幣的價值取決於背後的資產。舉例來說,如果證劵型代幣代表海外物業,作為投資者,你仍然需要檢查該房產的位置、裝潢、投資的實際回報等。這種類型的資訊是我們所說的一般資訊(見上文),而區塊鏈無法驗證一般資訊。此外,你還需要驗證參與交易的各方身份,以確保交易符合相關法律。

 

區塊鏈的確可以降低執行和實施的成本,但這只限於代幣交易的部分。而證劵型代幣不僅涉及代幣交易,還有來自背書資產所產生的交易,這些交易並不發生在區塊鏈上。以海外物業為例,當中涉及租金收入和營運成本。與比特幣交易不同的是,一旦比特幣被轉帳就不可逆轉。但租戶可能拖欠租金,甚至違約。管理公司可以挪用租金收入,甚或捲款潛逃。

 

我不會在可分割性問題上花太多時間。現如今大部分資產已經具有很強的可分性,房地產的REITs、各種投資的不同類型的基金。我同意代幣化可以提高資產的可分割性,然而,現時已存在各種方法改善資產的可分割性,代幣化並非最優解方。

 

因此,區塊鏈並不能真正提高資產的流動性,除非該代幣不受監管,且不代表任何現實世界的資產。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使其能夠在沒有可信任權威機構的情況下正常運作;去中心化本身並不是目的。在 STO 的情況下,每筆交易必然涉及個人資訊、權威機構和監管當局,那麼我們為實行去中心化而支付額外費用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如果由於監管要求、供需不足而造成不良流動性的資產,那麼使用區塊鏈根本於事無補。

 

如果由於執行交易的成本過高而造成資產流動性差,私鏈(private blockchain)應該可以改善問題,STO 更像是現有證券系統的內部系統升級,而非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ing)的技術。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8 個最常見的關於區塊鏈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