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型通證是一次「落地」?還是又一次的泡沫?
區塊鏈資訊/張詠晴編譯
2018-10-09 07:10

儘管還沒有大規模的實踐案例,但是產業普遍認為,證券型通證(Security Token)帶來了一些顯著的變化,主要包括:

 

資產流通的便利之門將被打開

 

這點是證券型通證在直觀上可能帶來最大的變化,也是創投(VC, Venture Capital)之所以吹捧證券型通證的原因,他們彷彿看到了「爛尾項目」退出的希望,儘管在ICO的熱潮中,很多VC已經在這麼做了。

 

資產流通的便利性,使得交易過程更加快捷,交易時間更加持續,交易範圍更加廣泛。在資產流動性的增加的前提之下,證券型通證也具備數位貨幣(Token)的某些屬性,比如:全天候的交易時間。

 

與傳統證券市場相比,加密貨幣(通證類)的交易市場是全天候的,美國股市在週五收盤後,有超過65個小時無法進行交易,而中國股市如果遇到長假,暫停的時間會更長。證券資產透過通證化,將實現全年無休的交易市場。

 

鏈上即託管,交易即結算,T+0的資產流通

 

傳統證券是即時進行交易,但交易後的資產交割和結算則需要一段時間,比如美股現金帳戶實行T+3,即T日買入證券後,T+3日才能賣出。而非上市公司的股權轉移,則需要更複雜的手續和更長的時間。

 

證券資產的通證化,將交易和結算的過程透過智慧合約實現自動化,交易即結算過程本身,即便是在確認速度上被廣為詬病的以太坊公鏈,完成一筆交易的結算也僅僅需要幾分鐘而已。

 

降低監管摩擦,交易全球化

 

俄勒岡大學金融學教授Stephen McKeon認為,證券的通證化在「減小交易摩擦」上具有重要作用,原因是「交易摩擦的產生」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監管的複雜性。

 

比如,監管規則可以在資產類型、投資者類型、買方管轄權、賣方管轄權和券商管轄權等多個層面上發生變化,每一個層面都有眾多的監管組合和管理交易的多個監管機構。

 

此外,監管通常需要透過一系列獨立的交易實體記錄,來驗證交易的「所有權」和「合規性」,因而保持「合規性」增加了交易的延遲和成本、分割了市場,也降低了流動性。

 

證券型通證是符合規範的通證化體現,交易的監管從一個個被割裂的審查平台,變成寫入程式的自動化行為。監管要素將被系統化地連接到證券的體系結構中,市場參與者的「合規成本」,也因為規模化和自動化而大幅降低,跨國的證券交易,甚至去中心化市場的證券交易,將成為非常普遍的市場選擇。

 

Morgan Creek數位資產管理公司合夥人Anthony Pompliano進而認為,監管的無摩擦(frictionless),甚至可能會讓監管機構主動要求市場主體「通證化」,就像1996年互聯網還未普及時,SEC要求公司透過EDGAR(電子數據分析收集系統),來提交電子財務報表一樣。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當監管進入賽博空間——證券型通證不完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