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幣出現之前,貨幣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國盛區塊鏈研究院/張詠晴編譯
2019-01-02 17:50

 

貨幣調控政策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有時候不容易分清楚社會經濟問題是否起因於貨幣調控,但社會往往會批評貨幣調控不當,持續施壓當局繼續調控。

 

貨幣政策治理經濟的困難

 

貨幣數量論(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是在休謨、凱因斯、費雪和傅利曼等經濟學大師的貢獻下發展起來的,旨在解釋貨幣數量和物價水平之間的關係,助推社會經濟運作良好。

 

整個二十世紀沒有哪個經濟話題,能夠像貨幣有學者參與無數、經典汗牛充棟,也沒有哪個經濟理論像貨幣數量理論那樣的關注度和爭議。然而事實上信貸膨脹引發金融危機或經濟問題,不一定要跟貨幣量上升聯繫到一起,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信貸膨脹和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都是案例。傅利曼曾經認為貨幣政策可以治理通貨膨脹,但不能治理非貨幣的經濟問題。幣量調整得恰到好處是非常難的事,這一招也會失靈。

 

張五常認為這失靈起於兩個原因。其一是電子科技的急速發展與早就國際化的銀行改變了操作程序,我們再不知道貨幣量要怎樣度量才對。一九八八年,張五常對弗里德曼提出質疑:「今天所有的主要貨幣皆國際化,有電子科技協助,無論國內國外龐大的金額過戶只需幾秒鐘,加上不少的大交易用不著貨幣,只在債務上算帳,一按電腦就是了。你的貨幣理論怎樣處理呢?」

 

傅利曼並沒有很好的回應。第二個幣量理論失靈的原因,是「如果一種貨幣能在國際上保持著有強度的購買力,傳統算的貨幣量在該國之內無論怎樣增加,通貨膨脹不容易在該國出現。這是說,進口貨相宜會壓制本土的物價。」最明顯的支持「貨幣的國際購買力強勁本土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實例是一九九一年波斯灣之戰與蘇聯解體,跟著的幾年美國的傳統貨幣量急升,其升幅近於前所未見,但通貨膨脹加速卻完全沒有在美國出現。美元的購買力在國際上保持強勁無疑是原因。

 

張五常總結說「不管怎樣說,我認為一個無錨的貨幣制度是劣制度。在這制度下,調控幣量或調控利率不能不用,但這些調控要辦得妥當非常困難,近於不可能吧。如此一來,那所謂商業週期的經濟上落波動不僅會增加次數,貨幣政策本身往往被帶到貨幣之外的其他政策上去。這樣,貨幣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大家都似乎忘記了。」

 

比特幣作為電子現金系統誕生後,早期人們爭論的焦點是「比特幣能否替代現在的法幣」以及「比特幣數量固定,能否避免通貨緊縮而危害社會經濟」等等。

 

當其他非「加密貨幣」區塊鏈系統發展起來後,問題顯然變得更複雜了。除了貨幣,幾乎任何資產都可以區塊鏈化_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登記和交易財產。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經濟學脈絡:比特幣、貨幣和價格錨定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