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幣圈虧得傾家蕩產的人,為何遲遲不肯離場?
區塊鏈小怪獸 / 鍾佩慈編譯
2018-10-17 12:08

比特幣在這幾年有暴漲也有暴跌,有被質疑也有被誇讚。

 

然而,有一群人對比特幣的眼光卻從來沒有變過,無論怎樣的腥風血雨,他們都堅信著。這種行為叫「hodl」,是一個拼錯的英文單字,卻成為幣圈最經典的符號。

 

「hodl」,你可以直接理解成「長期持有」,這個單字起源於2013年一則比特幣論壇的貼文,當時樓主因為喝醉酒,連續在兩篇文章中把「holding」打「hodling」。

 

他吐槽自己其實就是一隻幣圈菜鳥,不會做短線交易,有時候買賣錯了,還要被那些懂技術的人冷嘲熱諷。於是他決定以後不管比特幣怎麼漲怎麼跌、別人怎麼分析,他都不會賣,在這場零和遊戲中,堅持拿著就對了。

 

 

貼文一出,引發無數有信仰卻不懂技術的韭菜共鳴,於是大家將錯就錯,把「hodl」當成一種炒幣心態、一種非常簡單的持股策略。

 

每次遇到大跌,hodler們就會互相鼓勵。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難,比特幣的漲跌如過山車,一般人在不確定、恐懼、質疑和絕望等情緒下,是無法保持堅定的。

 

這裡舉一個不血腥也沒有跳樓的經典例子。

 

在「比特幣貼吧」有一個2104年的陳年老貼文,叫《剛剛48萬入手100個比特幣,記錄我炒幣的日子》,此貼文的樓主應該是在幣圈直播炒幣的第一人。

 

樓主在2014年1月,用48萬美元的買房錢,入手了100個比特幣,準備就此搏一搏,看看腳踏車能不能變機車。

 

 

剛開始幣價不溫不火,樓主很淡定。

 

半個月後,比特幣跌了400,貼文下面一片冷嘲熱諷,樓主先是選擇無視,但看笑話的人一多,樓主也開始急了。

 

接下來的半個月,比特幣依然下跌,樓主知道短時間要回本是不可能的,要是家裡的人知道更是完蛋了,心理壓力又多了一重。

 

在後來的一個月,樓主都是在這種擔心受怕中度過的,還伴隨了一堆幸災樂禍的留言,但自己開的貼文,跪著也要更完。

 

然而,事情並沒有翻轉,炒幣三個月後,比特幣跌到2400,整整虧了50%。

 

禍不單行,樓主炒幣被家人發現了,老婆跟他吵,丈母娘也來跟他吵,甚至半夜喊他起床賣比特幣。

 

吧友也勸他是時候止跌了,於是樓主決定放棄,找一個合適的價位拋掉。

 

當大家以為這個故事已經結束時,一個月後,樓主又回來了,他說他一直在猶豫,沒有拋掉,想拋的時候,家裡的電腦又剛好壞了。

 

幸好沒拋,比特幣飆升到4400。

 

才剛說完,蒼天弄人,比特幣又開始下跌。

 

2014年剛好是漫漫熊市,比特幣先後跌到4000、3800、3400、3000、2800,最後跌到了2200,接著微漲,跟著繼續跌,如此循環。

 

終於,在2016年的某天,樓主割肉了,虧掉18萬離場。

 

這之後發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比特幣在2017年飛漲至13萬,樓主就這樣與千萬富翁擦肩而過了。

 

看完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當一個「hodler」有多難,「拿著」這兩個簡單的字背後,有無數個讓幣圈人後悔不已的故事。

 

目前不僅比特幣,其他幣也都在低位,這給了那些不太懂,但是又想投資這個領域的人,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

 

謹慎選擇、做好功課,不要輕易買你不瞭解的幣,更不要拿全部的資產,甚至是貸款來投資,一旦有這種衝動,不如問問自己:萬一全虧了,我能承受得住嗎?

 

股神巴菲特其實也是一名「Hodler」,在他的投資偏好裡有一條:「如果是好公司的股票,我偏好的持股期是永遠。」

 

不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是要學會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然後看住這個籃子。

 

本文為火星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在幣圈虧得傾家蕩產的人,為何遲遲不肯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