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財務自由陷阱,買比特幣是投資也是消費
鏈比特LianBit - 陳威廉 / 何渝婷編譯
2019-05-13 09:25

財務自由這個詞聽膩了嗎?

 

因為這個詞真的只是糖衣炮彈而已。

 

互聯網時代以來,「希望變成有錢人」這樣的願景,被另外一個更好聽的詞所代替,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財務自由。

 

但是其實在我個人看來,財務自由是個騙局,至少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個活在腦海裡遙不可及的東西。

 

你甚至都不知道什麼叫財務自由。

 

之前有過一個統計,北京的財務自由標準是資產達到2.1億元。如果大家把追求「財務自由」變成追求「賺到2.1個億」,有明顯的缺點,第一是俗氣了許多,第二是大家很難被他們騙了,因為聰明人仔細想一下都會發現那個鼓吹財務自由的人,他自己可能都賺不到2.1個億。

 

網上有比較火紅的財務自由分類,比如什麼超市自由、旅行自由等等,比如這樣的圖:

 

 

其實你發現,這些都是「消費導向」的。 

 

也就是說,那些鼓吹財務自由的人,其實在鼓吹「隨意消費」,說白了,給很多人設立一個目標,明面上叫財務自由,其實上是肆意消費。

 

不管是賺2.1億人民幣還是肆意消費,聽起來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所以這才是財務自由的真相—消費主義。

 

相信大家的父輩現在已經退休或是退休前夕了,如果他們有穩定薪水或者穩定的退休金的話,每天樂呵呵地散散步、溜溜鳥、釣釣魚、爬爬山,想吃個好的也能吃上,想喝個酒也能喝上,這算不算一個不錯的「財務自由」狀態呢?很多人覺得不是的,因為沒開高級車、沒住豪宅、沒滿身名牌。

 

所以大家發現了嗎,所有鼓吹財務自由販賣焦慮的人,核心其實是:鼓吹消費。

 

「你都這麼辛苦了,還不捨得給自己花錢嗎?」

 

「越會花錢的人才越會賺錢」

 

「不敢負債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

 

以上這些句式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標準的焦慮雞湯文。

 

如果這只是少數倒也還罷了,但是目前我們所處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看到的每一篇文章、刷到的每一條微博、社群的每一條消息,都有可能在給你進行這樣的「洗腦」,久而久之,大家已經形成了一個「不花錢居然是種不正常的事情」,比如大家都在看的電影你沒看、大家都在曬的餐廳你沒吃過、大家都買房買車了你還沒買.....大家只討論如何花錢,從不討論錢應該從哪裡來。

 

其實大家追求的自由本質是:大額財產來歷不明、消費不受管制,並且和多名異性保持不正當的合法關係。

 

但是大家仔細想想,拋開這些各種營銷號和消費主義洗腦,大家追求的未來真的是這樣的嗎?如果是的話,相信我,財務自由這輩子都和你無關。因為不管你能賺上多少錢,資本家總有辦法來掏空你的積蓄,並且是讓你心甘情願,不讓你花還不行的方式。

 

「上月發了點獎金,怎麼也得買套西裝提高下職場檔次吧;每月能剩三千(人民幣),那還不全面改吃有機蔬菜,提高下生活品質;每月存下一萬(人民幣),這身份分期買輛BMW開開是應該的;每年剩個三四十萬(人民幣),恭喜你已經具備了成為初級房奴的資格。什麼?你賺得比這還多?多也沒用!後面還有國際學校、南極旅遊、投資移民和獨棟別墅等著伺候您呀! 」

 

這段描述很準確,只要你想花錢,永遠有讓你覺得「這錢非花不可」的地方等著你。

 

當你追求財務自由的時候,其實你陷進了一個普通人兜兜轉轉都無法走出來的圈套,賺多少花多少,永遠處於一個「花錢使我快樂」的魔咒裡,不可自拔。

 

隨意要跳出這個魔咒,第一是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第二其實就是獲得更多的財富。

 

為什麼這裡要提到比特幣呢?因為比特幣將上述二者合而為一了。很多囤幣黨活著比特幣的支持者們,他們由衷地說過一個心聲:錢包裡比特幣數量上漲,讓他們比花錢幹啥都開心。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微妙的狀態,買比特幣是投資,其實同時也是消費。如果你買一個比特幣,並且不怎麼打算賣的話,其實你的行為更算得上是一種消費,所以以消費的心態來進行投資的話,無論如何都是賺的。

 

更重要的是,脫離了庸俗的本質,不是嗎?如果有一個方式能讓自己脫離「財務自由」的消費主義陷阱的話,那就值得去嘗試和努力。

 

更何況,這個嘗試方式的買比特幣呢?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對抗財務自由陷阱 買比特幣是投資也是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