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契約論的角度,來理解比特幣及共識機制
橙皮書/張詠晴編譯
2018-12-29 08:00

 

社會契約的演進包含社會體制的形成,契約執行,執行偏離以及崩潰四個過程。傳統的社會契約由中央集權機構來執行,權力的集中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導致執行偏離共識,最終機構可能會被推翻。

 

對應到比特幣,社會契約就是所謂的共識。比特幣是一種以技術加持的更好的共識執行方法,比特幣的價值完全取決於共識的價值,但它並不能改變共識。

 

比特幣技術層面的分叉對應的是社會契約的分裂,作者認為社會契約的分裂非常少見,理論上新分叉的比特幣毫無價值,因此分叉並不會影響比特幣對共識的執行。

 

事實上,分叉往往與經濟利益緊密結合在一起,分叉後的加密貨幣並非毫無價值。作者所推演的是一個終極形態,抑或是推演中有未及之處,這是本文留給我們的思考空間。

 

法幣是一種社會契約:人民賦予國家對貨幣供應和其他重要職能的控制權。反過來,國家利用這種權力來管理經濟,重新分配財富和打擊犯罪。可能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比特幣也是透過社會契約來實現的。

 

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理論從一個思想實驗開始:它假設一種人們無法忍受的、充滿暴力的自然狀態。在改善自身狀況的願望的驅使下,他們聚集在一起並集體同意賦予國家權力來保護他們。每個人都放棄了一些自由(比如偷竊、謀殺等),而國家則被授予制定法律,執行法律和保護人民免受暴力的權力。

 

這個理論並不僅僅只適用於人民與國家的關係。我們可以將相同的思想實驗應用於經濟領域。當足夠多的人對「以物易物」這種經濟模式不滿意時,他們可以集體同意使用金錢、信貸或其他東西來提高交易性能。

 

貨幣化和信貸化的過程是不知不覺的,這個過程的發生基於每個人都有一個想要的結果,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想要的結果相同,我們可以將這個結果稱為「謝林點(Schelling point)」或社會契約。

 

在整個歷史中,控制貨幣的政府以各種方式濫用權力,比如沒收帳戶,阻止某些人或團體進行交易,超發貨幣導致通貨膨脹,有時甚至是惡性通貨膨脹。每當政府濫用權力時,人們就會減少對貨幣這一社會契約的信任。於是他們倒退回商品貨幣協議,在這個協議裡人們保留了大部分利益,如擁有共同的交換媒介,儲存價值和帳戶單位,避免了最嚴重的問題,如政府濫用。

 

法幣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訓:社會機構越龐大、越有價值,人們就越想控制它。

 

然而,商品貨幣契約的問題在於它同樣不穩定。以黃金為例,由於實物黃金不易分割、移動和儲存,於是人們以黃金為錨發明了紙幣。人們用紙幣進行交易,這樣實物黃金就不用再移動。由於紙幣很容易生產,因此必須有一個值得信賴的中央政黨來監督它的發行。從這裡開始,政府只需再往前走一小步就可以將紙幣的價值與基礎商品(比如黃金)分離,再次建立法幣系統。

 

這裡有一個寶貴的教訓:人們確實處於一個糟糕的境地,也確實想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契約執行者只能盡可能強大。因為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機構來執行它,契約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而崩潰。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比特幣是一種可自動執行的社會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