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鏈技術——區塊鏈大航海時代的基石
微信公眾平台-徐坤 / 何渝婷編譯
2019-01-29 11:21

跨鏈概述

 

區塊鏈技術發展至今,公鏈野蠻生長的同時,聯盟鏈和私有鏈也瘋狂湧現。然而,每條鏈都有一套獨立的系統,鏈與鏈之間高度異構化,作為一個孤立的價值體系存在。為此鏈與鏈互聯操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跨鏈的需求也由此而來。

 

跨鏈就是將同構或異構的區塊鏈系統連接起來,實現資產、數據互操作。若對標互聯網,如20世紀末透過TCP/IP協議連接全世界電腦形成的國際互聯網帶來的互聯網繁榮一樣,跨鏈技術也將成為區塊鏈實現價值網路的關鍵,在增加區塊鏈的可拓展性的同時,是拯救分散孤島的良藥,也是區塊鏈向外拓展和連接的橋梁。

 

歷史進程

 

跨鏈技術最早於2012年ripple發布的Interledger Protocol中出現,通過公證人機制實現跨帳本轉帳,首次提出跨帳本互操作方案。2013年由比特幣社群Blockstream公司首次提出跨鏈側鏈方案,通過雙向掛鈎(Two-way peg)機制實現主鏈與側鏈之間進行流通;2014年10月側鏈協議在白皮書《Enabling Blockchain Innovations with Pegged Sidechains》中公開。在側鏈的理論和技術基礎之上,2014年Tendermint團隊首次提出跨鏈(cross-chain)概念。2015年比特幣閃電網路(Lightning Network)發布,透過哈希時間鎖(Hashed Timelock)機制,實現比特幣鏈下快速交易通道。2016年BTC Relay白皮書發布,基於跨鏈中繼實現比特幣向以太坊單向連接。

 

2017年,Polkadot和Cosmos提出跨鏈基礎設施中繼平台方案。同年,Wanchain和Fusion提出分散式控制權限管理實現跨鏈技術。2017年12月,閃電網路正式在比特幣主網推出,並完成第一筆交易。2018年受制於技術難度以及整體市場環境的影響,跨鏈技術上未有明顯突破性進展,多數項目仍處於開發階段。

 

 

整體市場情況

 

從整體情況看,跨鏈項目可以分為三大類:最早出現的跨鏈項目在設計上專注於交易和金融服務,借助跨鏈技術來提高區塊鏈的拓展性或者實現跨鏈支付的功能;第二類跨鏈項目主要作為其他區塊鏈的跨鏈基礎設施,比如Polkadot、Cosmos等項目;最後一類是針對DApp提供模式化的跨鏈接口,為DApp實現多條鏈的兼容,這類跨鏈項目主要以Ark、Arcblock為代表。

 

從市場表現看,受數位貨幣市場整體環境的影響,在2018年跨鏈項目的跌幅都比較大,但其中仍不乏優質項目,比如Ripple。Ripple旨在建立一個基於區塊鏈的全球支付網路,其提出了Interledger協議,用於和各大支付、銀行、清算等傳統金融機構之間,以建立相互鏈接,使得Ripple的底層分散式帳本能和各大傳統金融機構的中心化帳本互聯互通,目前Ripple的市值高達129.87億美元,在數位貨幣市場中排名第二位,在跨鏈項目中排名第一位。當然,目前市場上還有大量的跨鏈項目目前面臨經營困難,幣值歸零的風險。

 

 

跨鏈的基礎需求

 

跨鏈基礎需求包括資產兌換和資產轉移。資產兌換即需要將一條鏈上資產(token)兌換成等值的另一條鏈上資產(token)。資產轉移則是將鏈上的資產(token)轉移至另一條區塊鏈上,即需要將原有鏈上的資產進行鎖定,並在另一條鏈上重新鑄造等量等值的資產(token),以此來實現資產轉移。

 

資產兌換中每條鏈的資產總量是不變的,只是資產所有權發生改變,且所有權的變更需要同時發生;但資產轉移是資產價值的轉移,各鏈中的資產總量隨著發生相應的增減。無論對於資產轉移還是資產兌換,最重要的在於如何保障跨鏈交易的原子性,即交易要嘛成功,要嘛失敗,不存在第三種中間狀態。

 

 

簡單來看,跨鏈是解決如何讓一條鏈上的資產轉移至另一條鏈上,但資產的傳遞不僅僅是一段數位代碼訊息的傳遞,在分散式系統中,傳遞過程中更需要實現精準記帳。在單一區塊鏈中,只需要解決在分散式系統下如何精準對帳,但在兩個或多個帳本發生價值傳遞的時候,則需要在多個帳本中同時更新數據,保持帳本一致性,以此來避免雙重支付等。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跨鏈技術——區塊鏈大航海時代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