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塊鏈的世界中,究竟得做到什麼才能成功?
風青萍/張詠晴編譯
2018-10-31 16:35

在現實世界裡,要治理國政,需要的條件很多,不過,按照中國的儒學傳統而言,首當其衝的該是修身立業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順序,而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但凡修身不夠,能成就大業的,非常之罕見。修身帶來的收益是對未來的駕馭能力,對風險的評估和應對能力,既是素質的體現,也是智慧的亮劍。按照這個邏輯和視角,我們去審視區塊鏈項目,能否看到創辦人及其團隊身上,存在修身的痕跡和功力?

 

在筆者看來,如果一個項目存在以下五點問題,便幾乎可以斷定,該項目已經埋下了一個惡性腫瘤基因。

 

  1. 代碼不開源;
  2. 創辦人團隊持幣比例過重,相反,應該將回饋社群比例,置於首位;
  3. 節點數量過少,或者節點的競選流程不透明;
  4. 核心節點有固化的趨勢;
  5. 治理機制裡,缺乏自我迭代的自我進化機制。

 

節點數量過少,說明中心化過於明顯,這又是與區塊鏈精神相違背的地方,自然導致網路安全風險居高不下。一味的為了效率而放棄了安全性,如同我們為了強壯卻大量吃補藥,是捨本求末的行為。

 

節點競選制度和流程不甚透明,結果自然不言而喻,存在著指定現象,本就無公平可言,這就不是區塊鏈網路了,充其量是打著公鏈的幌子,做著聯盟鏈的事情,未來的時間,形成區塊鏈的網路的托拉斯聯盟,幾乎不可避免,而托拉斯的出現,可以宣布該區塊鏈網路的共識機制的失敗。

 

核心節點固化的現象,有鑒於區塊鏈的發展歷程較短,並不明顯,不過,在筆者看來,似乎有些項目,已經存在這種端倪。如果一旦形成利益集團,或者前述的托拉斯,便是開歷史的倒車,除非實施徹底的革命,予以鏟除,沒有別的出路。歷史朝代的每次更替,都是對此的注釋,否則,只能共赴滅亡。

 

區塊鏈的魅力不是因為去中心化,而是透過共識機制形成制度公平,讓機會公平成為可能,擺脫單一的中心化的階層固定,讓社會進入無法動彈的醬缸。角色的流動性讓社會變得有活力,讓人們變得有信心和朝氣,從而催生源源不斷的創新和進步。

 

治理機制裡,缺乏自我進化的機制。區塊鏈網路由於不能讓治理自我進化迭代,產生了很多的現實問題,如分叉造成的社群共識的萎縮,落後造成的給別人以可乘之機,甚至面臨項目的崩潰。這是一個「硬傷」,也由此產生了一些專治此疑難雜症的項目,如NAS等,目前來看,因為其產品未成型,需要繼續觀察。不過如果每次對社群矛盾的解決,都需要流血,很顯然是不合理的。

 

用杜拉克的話說,這是社會的創新。是一代創始人隱退,並不會影響項目的繼續發展。文化能引領人主動去創新,而不是純粹依賴個人來創新。如此,才能鑄就阿里巴巴那樣102年的偉大願景。從治理角度而言,離開創辦人的比特幣網路,失去創辦人的BitShares網路,都是治理模式中自我進化的探索,也是為數不多的範本。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區塊鏈網路不同於企業,不是一個利益集團,區塊鏈網路本身沒有盈利目標,而是謀求「覆蓋性」,儘管其網路容納各式利益集團,譬如其節點,節點或者曠工卻是不折不扣,透過貢獻程度來換取利益的利益集團。

 

區塊鏈網路的「發散性」和「擴張性」,如同一個國家,創立一個全球化的區塊鏈網路如同建國。建立一個國家,需要很多條件,譬如立國理念和利器,不過,更需要一些心懷天下且無私的人,強調的是奉獻精神,如此而言,這些君子般的人物,應該是建國所需的首當其衝的利器。利益至上的人聚在一起,只能佔領山頭稱霸,唯有無私的大格局者,才能鑄就一個兼容並蓄的健康開放的全球網路。而這些指標,將在社群的治理中,體現的淋灕盡致。

 

觀察出現的區塊鏈項目,從他們的眸子中,你讀到了什麼?是理想還是慾望?是對市值管理的左右互搏,還是對區塊鏈技術的埋頭深耕?是對美好紅塵的眷念和不捨,還是以出世的情懷,在做著入世的事?好在區塊鏈世界存有很多希望的種子,我就似乎看到Vitalik Buterin的身上,是有著改變世界的願望和執拗,而以他為代表的人物,其所作的很多努力,都是為了有朝一日能離開後,沒有洪水滔天,世界依舊運轉。技術先行,治理墊後。

 

從投資的角度而言,要打造一個像宇宙一樣具宏大市值的網路,需要一些具備利人成己、普度眾生的人物。投資者尋求的標的,恰恰是此中翹楚,果而能一路同行,如此,幸甚!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歷史角度分析:決定區塊鏈網絡命運的終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