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將能促進善意行為!
劫波李凱龍/張詠晴編譯
2018-11-21 17:40

 

過去我們一直透過交通規範的教育,試圖使司機養成謙讓的禮儀,但常常效果不佳,本質在於除非大家都預期對方能夠遵循這個規則,否則僅僅是自己遵守就有可能利益受損,因而總有人會選擇先去做破壞。還有一小部分人的心態是如果對方遵守,而自己不遵守,就可以把最基本的等待時間轉嫁出去,所以也會傾向搶先行駛。

 

我們來看看如果嘗試利用區塊鏈會有什麼不同。之前我們提到了區塊鏈加密的技術特性,並且知道了它的兩個主要含義,先將第二項代入到這裡,即每個司機擁有一個自己管理的去中心化的數據帳戶,每次「讓」或者「不讓」的行為都會被記入到帳戶中,該記錄也將成為司機今後購買保險、維修車輛等的定價依據。

 

緊接著我們引入加密的第一項技術,也就是我們保證這次行為的數據,僅能被有限的應用到合理的範圍之內,並不能授權作為司機其他一切社會行為的參考。例如司機需要和妻子出國旅遊,即使在之前的通行中,他選擇不讓對方,也不能將該數據給到航空公司讓其作為漲價的藉口。

 

此外,這種多場景的應用還會與個人數據帳戶的收益緊密捆綁,在區塊鏈出現之前,這些數據更多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中心化組織出售,也因而引發了諸多的隱私洩露和安全的問題。

 

當然,這並不是說該司機在交通中產生的數據,僅能被應用到車輛相關的領域,比如其在日後發生貸款買房的行為,我們也可以部分參考上述資訊。因為在貸款定價中,我們主要考察的就是一個人遵守規則的可能性,也即違規的機率問題,而航空公司的票價是一次性的消費行為,更多應該體現對於同類艙位選擇者提供的無差別服務。

 

在傳統的博弈理論中,我們甚少關注個體博弈帶來的加密和隱私保護的難題,即一個人受到激勵後原本希望做出有益的舉動,但是考慮到後續有可能遭受報復,因而被迫選擇了緘默不言。

 

我們在生活中會見到這樣的例子:有人偷盜了公司財產,知情者雖然有心檢舉,但卻因為擔心揭發到審查處的行為不能得到很好的保密(比如審查處有人就是盜竊的同謀或者好朋友,可能提前向偷盜者報信),因而選擇知情不報,這種情況下作惡的行為,也就得不到應有的懲罰。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本質,事實上就在這裡建造了一個不存在利益偏向的審查機構,配合加密技術的使用,就可以很好的達到促進善意行為的效果。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通過重復博弈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