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構建區塊鏈烏托邦,得先解決這些在金融方面的挑戰
Gloria Zhao/灑脫喜/張詠晴編譯
2018-11-15 13:45

(圖片來自:blockchainatberkeley)

 

在區塊鏈學習曲線當中,我們可能會對當前技術的侷限性感到絕望,是否有任何可行的區塊鏈應用?也許你覺得這些誘人的區塊鏈願景都是不可行的,或許你和作者一樣設想了區塊鏈烏托邦,但不確定如何構建它們。來自柏克萊大學區塊鏈協會的主席Gloria Zhao將在這篇文章中給出她的想法。

 

加密貨幣能解決法幣的所有問題嗎?消費品能很快在區塊鏈上擁有可追溯歷史和公平交易的認證嗎?我們能否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為無銀行帳戶的人們提供金融服務?我們能否實現民主化選舉,實現讓我們自己掌握個人數據,甚至扭轉氣候變化的趨勢?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目睹了幾十個區塊鏈用例,一些承諾以高投資回報率(ROI),一些則描繪了區塊鏈烏托邦的精美畫景。我最喜歡的,是那些利用這一技術來做社會公益的人和項目。然而,我自己經常會經歷內部鬥爭,是作為人道主義貝克萊人(喜歡影響社會的項目),還是像那些區塊鏈懷疑者一樣,因為知道區塊鏈技術的侷限性,便認為大多數區塊鏈用例是不可行的?

 

在這篇文章當中,我提出了幾種影響社會的區塊鏈應用,以及相關的障礙,它們是我們(不僅僅是區塊鏈開發者和研究者)在構建區塊鏈烏托邦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克服的。

 

P1

 

金融包容和捐贈追蹤

 

金融是區塊鏈最為直觀的應用場景,比特幣作為一種數位貨幣,其提供了部分「匿名」屬性,且允許較傳統金融工具較少的交易費用,此外它還允許高額和小額的交易,並消除了跨境支付的障礙。

 

典型的區塊鏈金融應用包括物聯網小額支付、匯款、理賠管理以及證券交易。但是,相比我們這些生活在擁有可靠貨幣系統和可訪問金融服務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這個世界上仍有數十億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是可透過加密貨幣技術得到顯著改善的。

 

假設一位印度女性發現她可以運用自己的技能創辦一家小型企業。然而,她並沒有初始資金可以應用,而且她是全球20億無法訪問銀行/金融服務的人當中的一個,這導致她所在社區的貸款選擇是很少的。不幸的是,在印度,債務奴役是很普遍的。我們可以設想加密貨幣(這些超越大型金融機構和國際邊界的無摩擦數位貨幣),是有助於那些銀行服務所無法覆蓋到的人們。

 

也許,在未來,每個人都會用數位貨幣進行交易。你和我,還有坐落於世界各地的印度女人們,都能夠透過智慧合約輕鬆地進行貸款,並準確追蹤資金的來源。她將能透過應用內置的「信譽追蹤器」,來建立自己的信譽。參與慈善活動的零售商和CPG公司,可以將他們所有銷售額的5%,以智慧合約的形式進行捐贈,以便購買這些產品的消費者,能夠驗證並看到其捐贈的影響。請注意,此特定願景,並不包含加密貨幣的匿名功能,甚至可能會用到中心化的身份服務。

 

由於金融是最簡單的區塊鏈應用,它也揭示了這種技術存在的最為根本的問題,如果加密貨幣想要變為主流,它需要變得更快、更便宜、更易於訪問。而在今天,這些都不是真實的。

 

我先談談「可訪問性」:假設我們能夠讓那些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都可以使用金融服務,我們就可以幫助到一小部分沒有銀行服務的人。而為了維護這個系統,我們還必須為那些運行節點和驗證交易的人支付交易的費用,如果你想要真正地去中心化,這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成本增加項。

 

此外,我們遇到的問題是,當前比特幣網路每秒沒法處理十幾筆交易,而其他大多數加密貨幣的效果也都不是很好(作為對比,Visa則每秒能夠處理上萬筆交易)。這裡主要的瓶頸是對無需信任共識(參見可擴展性三元悖論)和冗余數據儲存的需求。幸運的是,區塊鏈的可擴展性問題,是研究者們最為關注的主題:短期解決方案包括設置更快達成共識的許可帳本,或者不使用區塊鏈,而長期解決方案包括權益證明(PoS)共識機制、分片、側鏈以及狀態通道。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構建區塊鏈烏托邦:挑戰與希望